孩子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孩子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从很小我就引导她看书,自《阿文的小毯子》开始,她就踏上阅读之旅。这张照片对我对小溪都是值得纪念的。 5岁女孩小溪父亲马名杰/摄
在孩子身上用多大的功夫都不为过!但“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费尽了心思,却没收到预期效果;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想方设法躲避“家长的爱”?孩子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市教育局、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有关工作人员,并整理出教育部门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以期对广大家长有所启迪。
——我市教育部门发出温馨提示
陆红纲 许新秀
关爱有度
学会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说“不”
有个成语叫“欲壑难平”,说的是如果纵容欲望,欲望将是无止境的。孩子想得到什么东西,家长就立刻满足,长此下去,孩子就会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没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实现的过程。孩子心里会觉得: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由此孩子就会表现得贪心无度,期待不劳而获,缺乏奋斗意识、缺乏耐性、抗挫折能力差等。
温馨提示: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是不能满足,但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的行为,切忌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满足,要适时适度地说“不”,让孩子懂得控制欲望,以科学的爱、理性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启迪智慧,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判断力及思考能力等等,而非智力因素则包括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动机等等。当父母的应该知道,仅仅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尤其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想孩子成材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孩子虽然具有超常的智商,但他意志薄弱,个性不良,在他成人后也很难有所作为。反之,一个人哪怕智力平平,但却坚韧不拔,他很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就像《龟兔赛跑》所寓意的那样,虽然兔子有跑步的天赋,但因懒惰和大意却输给了天生就跑不快的龟。
温馨提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智力开发,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纯正的动机、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等非智力素质。
承担教育义务
培养融洽的亲子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校时间越来越长,有的孩子上了寄宿制学校,父母主人翁的身份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既然送到了学校,教育的事就应当由学校负责。由此产生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歧,孩子成为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然而,老师很难取代父母的角色,再好的学校教育都不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品行形成的影响深远和重大。
温馨提示: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本该是最亲近的,家长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家长要抽出时间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关心、见证孩子的成长,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要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学会聆听,学会倾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与自己平等地沟通、相处。
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这都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不少家长总是习惯于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说教自家孩子。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对比,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抑制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家长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跟风现象严重,别人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什么;别的孩子进名校,自己的孩子也要进名校。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一个没有教育预见力、判断力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好孩子?
父母必须认识到,现实与期望往往有差距,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也是不同的,家长必须尊重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顺其自然,不能将成人担负的压力放到孩子幼小的肩膀上,不能强迫他过早地去达到下一阶段的目标。
温馨提示:在给孩子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以及孩子在不同阶段完成目标的可行性,避免盲目攀比,拔苗助长。第一要让孩子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自主性,不要定量化的目标;第二要重视生活中的随机教育,不要过分在意结果;第三,以综合性的潜力教育为主,不要替孩子制定未来的具体目标,而要尊重孩子天性的发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独立选择的空间
我们常常能听到中国家长这样说:“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有机会上大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于是家长们从选幼儿园、小学开始,不惜跑路子、托关系、交高价择校费,甚至买学区房来让孩子实现自己未泯的理想。等到上了大学,不少孩子才发现,家长选择的专业其实不是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总觉得他什么都不会,让他去做还得帮他收烂摊子,不如自己做。但是,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永远做不好。能力是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慢慢培养起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温馨提示:父母的参与是影响孩子形成世界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参与”绝不是“干涉”,父母不能一味地按照个人的意愿替孩子的未来做决定,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教孩子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特长做出选择,科学合理地规划未来。
摒弃单一的物质刺激
丰富激励教育手段
现在的孩子对物质刺激一定不陌生,因为孩子帮大人刷一次碗会得到“奖金”,在全班排名前三会有100元奖学金。
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本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人生观的追求转化为物质上的贪婪,孩子幼小的心田就种上了“物质、金钱至上”的种子,孩子眼里只有钱,没有亲情,没有责任。
对于家长而言,学会在什么样的时机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奖励,并且把握好奖励的尺度,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奖励孩子,要注意奖励好的行为,而不是奖励某种结果;要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应由家长说了算。
温馨提示: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引导、鼓励,满足孩子被尊重、被理解、被爱、被认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少惩罚多引导
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在民间就流传着: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把娃害的说法。“狼爸”萧百佑在电视上宣称自己的教育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虎妈”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家长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体罚不仅不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处事模式,更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能一味地用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首先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做了有什么严重后果,引导孩子自我反思。当然,有时不当的行为还是需要适度的惩罚来教育。让孩子自己弄清楚为什么被罚,进而明白一个极其重要地人生道理——每一种行为都要承担后果。
温馨提示:教育不是万能的,惩罚也不是万能的。家长给予孩子反思、改正的机会,给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空间,等待孩子慢慢成熟,才是家长应有的心态与做法!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