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谁给孩子种下“闲来无事打人玩”的暴力魔障

11.07.2014  17:28

    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晓辉(化名),被几名闲来无事的同学,强行叫到3公里外的永宁寨村,最终被11人围殴致昏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晓辉的父亲怀疑,孩子被围殴,可能是曾被同学欺负后告密,导致对方挨骂。据了解,涉事的11名同学,均不满14周岁(据7月9日《京华时报》)。

    都是未成年的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凭借年龄大几岁,体格强一些,时不时欺负低年级学生,这并不算稀奇,只要加强教育,孩子不记仇,用老人的话说“眼泪没干又在一起玩了”,但这种看似游戏的打闹,近几年来视乎有“升级”之嫌,不仅时常有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敲诈打伤的报道,甚至为此闹出人命的也不乏先例,河北张家口这起8岁男童被围殴致死的案例更让人震惊,不仅围殴同学的11人均不满14周岁,且都是小学生,打人的动机更是荒诞,是“闲来无事打人玩”。

    几个小学生聚在一起无事可做,居然商量找个低年级的学生来“打着玩”,结果8岁的男孩晓辉就成了他们的“玩具”,最终在两次围殴之下,晓辉重伤医治无效死亡,这起事件的残酷却让我们不能不思考,都是10几岁左右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闲来无事为什么会首先想到“打人玩”?幼童的这种暴力心态从何而来?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这句经典告诉我们,人出生下来,“天生”善良,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品格上也就出现了善恶美丑,但对于幼童而言,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天真无邪”,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善恶美丑,甚至把围殴打人也能当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暴力行为,发生在成人身上已经属于犯罪,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把发生在成人身上的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当成“”,这一方面说明孩子内心的单纯,另一方面更说明教育的缺失。非但如此,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心理都异常强烈,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我们电视、网络等传媒世界里,各种宣扬暴力的内容几乎比比皆是,电视节目尤其是很多电视剧中暴力血腥的打斗画面往往不加任何掩饰的直接送到老少观众面前,这些给成人感官带来刺激“享受”的画面对于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而言,几乎胜过任何言传身教,孩子的“暴力倾向”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

    农村家长简单粗暴的“巴掌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暴力熏染,围殴参与者之一的少年东东,因为“敲诈”受害人晓辉65元钱被晓辉告知家长后,东东的母亲不管三七二十一,当着晓辉的面就给了东东两记耳光,并把65元钱还给晓辉,这看似“当面打孩子”的正面教育,非但无法起到正面效果,实际上适得其反,不仅会让东东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家长的巴掌甚至会被东东转化为报复晓辉和其他同学的方式。而农村中很多家长对犯错的孩子往往都是和东东妈妈一样,巴掌拳头加棍棒,看似严厉的管教,在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却把暴力也传染给了孩子,8岁的晓辉就这样命丧学哥们的拳脚之下。

    实际上,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暴力围殴事件,还远不止10几岁的幼童身上,在初高中等高年级学生身上更为明显,甚至连本该羞涩文静的小女生都成了凶神恶煞的暴力实施者,多名甚至10几名女生围殴同学的场面更被好事者上传网络,在一次次挑起人们敏感神经引发谴责的同时,其对少年儿童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更不可低估,甚至会成为他们再次模仿的“教材”。日前有媒体报导,不久前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发生一起男童被害案件,凶手居然是一名年龄不到15岁的初中女生,据当地警方查明,凶手作案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得到男童手里的一部音乐手机。这一幕幕发生在未成年甚至幼童身上的暴力行为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

    其实,在我们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中,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孩子的品德素质教育从来就没有松懈过,几乎每个孩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明健康成长,但遗憾的是教育方式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更抵御不了社会环境因素的熏染,尤其是在暴力行为方面,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在家长的观念中,常常被当成孩子间的玩闹而被忽略,事实上对于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而言,暴力更容易被模仿和扭曲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很多文明发达国家,家长对孩子并不忌讳谈性,但却非常忌讳暴力,国家对于公共电视节目的审查限制也是“严暴宽性”,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喜欢观看的卡通片,更不允许出现任何暴力渲染。但我们的公共类电视节目却相反,对暧昧镜头有严格尺度限制的同时,对流血暴力渲染的镜头却很少规范,打开电视满目几乎就是打打杀杀。认清这些并非不可控的因素对孩子幼小心灵的影响,共同努力,让孩子们聚在一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益智健康游戏,而不是“闲来无事打人玩”,这或是对8岁男童晓辉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