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作学术报告

08.05.2019  01:50

4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李灿应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在学校会议中心报告厅作了题为“太阳能人工光合成:人类生产太阳燃料之梦”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于海涛教授主持,学院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李灿院士由能源问题引入太阳能人工光合成,从光催化最基本的原理介绍,深入到当前研究涉及到的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详细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多年来在人工光合成领域的研究成果。李灿院士课题组先后发展了异相结和晶面间电荷分离策略,在国际上第一次确认了表面等离基元光催化中产氧的反应活性位、并实现了水的全分解反应。在太阳能研究领域,特别是太阳能光催化、光电催化、太阳能电池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许多方面已经冲刺到国际前沿。面对油气能源危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李院士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研究,利用太阳能实现人工光合,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燃料,通过利用二氧化碳转化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建设。

本次报告内容丰富实用、讲解详细生动,激发了师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参会师生的热烈讨论。最后的提问环节,李灿院士在现场解答了师生提出的太阳能燃料的许多问题,并鼓励同学们关注能源以及生态平衡相关问题。贺泓院士也有感而发,和听众一起参与到和李灿院士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李灿: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最近发展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和光电超快及成像光谱技术,发展了纳米笼中的手性催化合成、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并已工业化;从2001年起,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先后在国际上提出了异相结、双功能助催化剂和晶面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新概念,在光电催化领域,提出了助催化剂、空穴储存层、界面态能级调控等重要策略,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700余篇(总他引次数20000余次)。在国际ElsevierScience B.V.和 Wiley出版系列中主编专著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0余件。


(供稿: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