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信:学区房不该是优质教育的“出入证”
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北京、广州等地,有人甚至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且仍一“坑”难求。(新华网11月10日)
4.4平方米的房子卖135万,约合1平方米卖到30多万元。这样的学区房贵不贵?贵!买这个房子蠢不蠢?蠢!你若有钱的话买不买?买!如果说房地产有泡沫,那么学区房则是泡沫中的泡沫,而大部分学生家长面对学区房时,又是如此纠结和矛盾。
在学生家长眼中,学区房有两个作用。第一,购买了学区房,基本就具备了择校入学的资格,不需要七大姑八大姨地去托关系了。尽管有人说,学区房也是拼爹,但它至少扩大了拼爹范围,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局限于权贵的小圈子。第二,学区房能保值升值,是不错的投资方式。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很难退化,其他学区要想赶上来还得若干年时间,其他人还会接盘。在这场击鼓传花的投资中,人们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最后的埋单者,所以连“期房”都争着要,有了房子就有了“出入证”。
作为一种教育投资,如果家庭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在购买学区房之后,仍旧可以为儿女的成长提供多元的环境,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旅游玩耍,只能算是次优选择。如果集全家之力才能借助学区房将孩子送入名校,那么就不值得了,是最差的选择。因为,学区房榨取了孩子的教育资金,他们很难再花钱培养提升其他爱好,哪怕和教育有关。而且,进入名校并不等于孩子一定就能学习好、就能考上名校,小概率事件摊到谁身上就是百分百失败,不富裕的家庭很难承受这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认为当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存在严重不足,家长却争着花高价钱将孩子送进去搞强化培训,最后所谓成才的那一个人,家长接受吗,孩子喜欢吗,都未可知。
明知道愚蠢,家长还买天价学区房,就是因为当下缺乏更多的教育投资渠道。例如,民办教育处于被歧视的境地,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家庭教育还处于想象阶段,根本没有现实的可能。国际学校继续曲高和寡,学区房看得见,国际教育看不见,人们更愿意投资前者。留学教育也不多,因为中学留学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文化,有利有弊,家长不放心,国人更习惯大学阶段留学。这意味着,正是主流教育垄断了过多的资源,才让这些本应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门前冷落,继而衍生出学区房等家长争着割肉认宰的怪事。
要想破解天价学区房,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得加大教育投入,平衡教育资源,让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均衡起来,这样公众就没必要为了上学费尽心机了。但这需要一个不太短的过程,所以其次需要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别总是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要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想象力,为他规划有别于当下教育体系的培养路径,比如通才或专才教育、国内或国际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许后者的曲径更能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