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源头巡护人:坚守在湿地的守望者

25.06.2015  11:19
  远离城市的喧嚣,漫步在嫩江源头的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时而陶醉于寒温带岛状林湿地景观,时而被躲藏在塔头甸中突然飞出的野鸭“捉弄”。
  “要不是咱们员工保护到位,野生动物也不会这么‘调皮’”,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侯武才对野鸭的“小把戏”早已习以为常。
  2014年411日,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木材的商业性采伐,生态旅游成为大兴安岭林区转型的新探索。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成为大兴安岭林区新的“名片”。保护区占地面积229523公顷,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岛状林湿地,也是松花江主要支流嫩江的源头。
  保护区内现已发现植物资源61科800余种、野生动物49种,基本涵盖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湿生、水生生物类群物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林区停伐后,南瓮河湿地保护区开通了直升机低空飞行观光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乘坐直升机围绕湿地盘旋一周,欣赏岛状林特色的湿地美景。生态旅游的转型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游客涌入,旅游设施不断建设改造,这让驻守在湿地各个角落的“守望者”们担子更重了。
  每当有车辆经过自己的检查站,42岁的李光忠都会站在电台前,与上一站确认车辆的时间、车型、车牌以及乘员信息,最重要的是检查车上有没有偷猎的野生动物,并防止闲杂人等在防火戒严期内进入保护区。
  “你们来之前,上一站已经把你们的车辆信息都通知给我了。”李光忠对记者说,“怕有人进入咱保护区偷猎野生动物,防火期时还要严格控制盘查进山人员和车辆。若车辆有违法行为,将依据保护区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据侯武才介绍,整个保护区被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由坎都河、二根河以及李光忠所在的青林综合管理站管理。此外每个综合管理站之下都设有数座分站,将这些站点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的网格化管理方式。
  在这种“看杆护院”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的“精灵”——野生动物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救助。
  每年冬季,坎都河综合管理站站长马吉军都会和站员带着杂粮、苞米,到20公里外的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投食。有时候积雪太厚车辆不能行进,他们只能依靠步行去为动物们“雪中送炭”。
  “没有咱们的帮助,有些野生动物可能熬不过冬天。”马吉军告诉记者,在冬季保护区积雪厚度能达到近1米,像驼鹿这些食草动物很难找到吃的。为了这些野生动物能顺利过冬,路再不好走他们也要去投食。
  由于保护区面积大,人手又不足,每个人的工作都很繁重。在保护区工作的5年来,马吉军半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算下来一年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再加上对外通讯不畅,在这里工作总是有些与世隔绝的味道。
     马吉军说,在保护区里工作的人都不能常回家,对此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抱怨,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工作这么长时间早就跟保护区结下感情了,保护好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记者  王晨笛  王凯  马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