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北京今年通“七环” 辐射城镇大部位于河北
美媒称,北京有望建成七环线路。全球30个超大型城市中,中国已占六个。面对城市交通、移民、住房、就业以及环境等所谓城市病的持续压力,有舆论认为,指导中国城镇化的某些根本性思维似乎需要改革。
据美国之音网站1月28日报道,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个最新情况很抢眼。中国媒体称,2015年北京有望通“七环”。全长940公里的这条大外环高速公路,将连接张家口、承德、涿州、廊坊、密云和平谷等地,其中大部分沿线城镇位于河北省境内。北京环线道路网继续放射性扩张。
另外,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一期说,全球人口超过千万的30个超大型城市中,中国就占了六个。依城市人口排序:上海(2300万),北京(1950万),重庆(1300万),广州(1200万),深圳(1100万),天津(1100万)。另外,武汉预计十年内人口将过千万,挤入全球超大型城市之列。
除此之外,“四月网”援引的数字说,中国目前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02年中国有村庄360万,2012年减少到270万,中国的村庄在消失。对此很多民众开心不已,因为对他们来说,进城或者子女在城里是成功的标志。
报道说,不过,《经济学人》文章认为,大部分中国城市是“统一计划模式”的传统产物。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单位为中心,城市以生产为主,城市规划设计为此服务。如今情况虽已改变,但国家的主要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人们的工作地点还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
北京公共环境中心主任马军对美国之音说,城镇化总体上是正面发展,高度集中是一系列城市病中的其中一个。他说:“关于过分集中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集中于一身,这样大量资源就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上。这样一来,其他城市就没有了很多机会。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存在很多城市病。尽管如此,一些城市还是不断有大量人口涌入,导致城市出现超常规的扩张。”
报道援引河北省交通厅厅长高金浩的话说,北京的大外环高速以及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是依照“国家发改委”调研意见谋划设计的,工程将为改善北京空气质量,解决人流物流,带动沿线产业带以及产业布局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透明等问题,马军说:“规划的过程应该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信息公开,研讨有利与不利的一面,趋利避害。做出了规划,就应严肃实施,因为很多时候,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形态,留下原本喘息空间,服务居民多重需要等等。”
针对城市规划具体设计,《中国十亿人的城市化》一书作者汤姆·米勒说,中国大部份城区建设依然摆脱不了400米宽800米长的巨型条块格局,而现代城市每500米应有一条主路,每千米应有八车道干线。他说,北京的放射环线,意在减轻市内交通堵塞,快速连接市中心与卫星城。出发点看来不错,但是人们的工作单位依然高度集中在市中心,快速路网只是进一步加剧了本已拥堵的市区。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认为,中国的中等城市,即人口在150万至650万之间的城市,其发展创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居民福利方面的能力,往往胜过超大型城市。这样一来,住在超大型城市的民众开始质疑,他们的生活质量能否继续改善,因为他们那里污染严重,生活费高,拥挤不堪。以北京为例,人们的平均出行速度,仅为纽约市或者新加坡的一半。
不过报道说,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五大利好因素。苏格兰皇家银行大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库伊吉斯说,中国进行的户籍改革,有助于实现全面城镇化,农民工能够更好地像普通市民一样生活,进而推动增长模式的平衡。另外,北京等大城市已实行汽车限号行使,地上和地下轨道交通继续延伸。北京去年12月开通四条地铁新线,新增地铁站41个。
报道说,北京“七环”的说法,最早可能出自“电子杂志”(E-Journal)。该刊多年前题为“垃圾包围北京城”的报道配发的照片显示,500多个大型垃圾堆放场,密集分布在五环和六环路之间。该刊调侃称,这就是北京的“七环”,即垃圾环。不过,经济学人说,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还是避免了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内部肮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