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纷纷支招——分级诊疗,让百姓看病不再挤
“大医院综合征”,老百姓排队看病的难题,今年依然受到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必须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就分级诊疗制度如何真正“落地”献计献策。
□河北日报记者 叶娟娟
在家门口看病,能放心吗? ——发挥基层全科医生作用,实行差异化医保报销标准
[百姓提问]
“乡镇医院离家近,这几年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按说自己得的也不是什么大病,在那儿看病也更方便。但我总担心,会不会在那儿看不好?会不会耽误病情?”年近七旬的定州市清风店镇东王吕村村民曹俊儒心有疑虑。
[代表委员分析]
“现实中,有这样担心的人实在太多了。因此,一个专家门诊一天经常接待上百个病号,其中80%都是类似头痛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丁文元委员说,由于病人太多,导致医患沟通不足、医疗质量下降,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他认为,实行分级诊疗,实现基层首诊,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近解决自己的就医需求,也能让大医院从繁重的常见病诊疗中解脱出来。
患者看病在大医院扎堆,分析深层次的原因,魏向东委员认为,是由于医疗投入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医生呈现出单向“向上流动”的格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从而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严重失衡,也让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
要实现基层首诊,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在家门口看病,代表委员们建议,首先要“强”基层,实现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那么,如何才能“强”基层呢?丁文元委员认为,要把公共投入蛋糕中的更大部分配置给基层医疗机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医条件,使基层医疗服务能够满足一般性诊疗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不断引进人才,并提高基层医疗人员待遇,从而强化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让诊疗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林慧芳代表则建议,进一步建立完善“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使省市县级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带教手术、进修培训、专家坐诊、完善远程会诊等举措,帮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水平。
“很多人头一痛担心是脑瘤,腿一麻怀疑会中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健康知识的极度匮乏。”郝荣国委员认为,要让基层首诊落到实处,还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提高公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疾病,而不是盲目地跑到大医院进行诊治。
同时,他还建议,通过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和医保报销标准,并逐渐拉大差距,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引导。譬如对于规范转诊患者给予一定程度费用减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