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经济新时代关键词
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判断,并进一步阐明新时代的特征,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到底什么样?在3月4日政协经济界别委员的讨论中,130位站在中国经济最前沿的实践者和观察者勾勒出了他们心目中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模样。
经济界的委员所处的行业,有的爬坡过坎儿,完成了新旧动能的转化,有的完成了深度改革,迈向新征程;还有的委员作为学者,为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建言献策。这些身处变革潮头的委员们,深刻感知着新时代需要发力的方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强的民生保障、更高的监管水平,都是会议室里热议的焦点。
从铁路建设的“中国速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卢春房欣喜地看到中国“跑”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他悉数过去5年中国铁总办理的344件政协提案,分别涉及铁路建设、运输和服务等问题。那些关于“加快铁路建设”“保证高铁建设”“保证中西部铁路建设”的期待,如今都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5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投产新线2.9万公里,其中高铁1.57万公里;这些投产项目,中西部地区占了绝大部分。正是这一条条中国经济的“动脉”,让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生机勃勃。 这或许也正是过去5年中国经济的缩影。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斯泽夫所说,我们都是这个国家富起来的参与者。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王一鸣看来,过去,国家的产业政策曾经发挥过引导经济指挥棒的作用,但未来可能要更多依靠市场竞争的作用。他举例说,百度、腾讯等企业,都不是靠产业政策红利生存,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这样来自市场的源泉与动力。
更好的营商环境在委员中也有较高的关注度。全国政协委员、广西财经学院院长夏飞建议说,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还要力推各级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监察重点。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杨德才说,高质量的发展更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近年来,责任清单、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已经在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现在也是时候该重新评估这些清单的作用。
创新与新技术也是经济新时代的热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说,工业互联网、5G时代即将来临,但工业互联网目前尚存供需矛盾。从需求侧看,以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从供给侧看,我国传统行业信息化水平低,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无法更好匹配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快速发展。他建议,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传统行业转型,发挥中央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在全国政协委员刘伟看来,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能在世界上实现弯道超车,但这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给人才的流动松绑,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加包容和开放的话题也有较高的关注度。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张水波多年从事国际工程管理研究,他关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化对接问题。经过长期调研,他发现,中国目前积累了大型复杂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和能力,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强有力的“工程”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工程技术标准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包括美标、英标、欧标、俄罗斯标准等)具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一定低,但我国工程技术标准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性状态”,加上我国配套的工程咨询服务没有同步走出去,我国的标准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应用的比例很低。这不但不利于带动我国的设备与材料的出口和消化产能,而且还因我国企业对国际标准不熟悉而增大建设成本,甚至导致巨大的亏损。
张水波建议,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主管部门应牵头成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国际化”管理机构,特别是在中国工程技术标准领先的领域,如高铁、核电、长输管道等,“在让工程走出去的同时,把标准率先推出去”。同时,他也提醒要加强“一带一路”相关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