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技术成为助农增收的金点子
——记行唐县红枣种植技术当家人赵惠芬
□本报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申卫霞
“接穗切面一定要光滑,削面上要‘露白’,砧木的切口与接穗的接合处要全部缠严。”见到赵惠芬时,她正在口头镇固山村北的枣园内为村里嫁接队讲解“曙光一号”嫁接技术要领。“有了‘曙光一号’当家新品种,咱行唐大枣品质和产量将全面提升,乡亲们离脱贫致富的好日子不远了!”
作为行唐县农林畜牧局红枣技术站站长,赵惠芬几乎每天奔波在山村,进行枣树新技术及新品种推广工作。12年来,赵惠芬带领全站职工在山区推广大枣修剪实用新技术和“曙光一号”大枣新品种,全县大枣产量由2003年的8000万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1.2亿公斤,产值由1.6亿元增加到3.6亿元。
“作为一名优秀农技人员,我觉得有了好技术就应该责无旁贷去推广,让好技术变成金点子去惠及更多的枣农。”赵惠芬说。
为全面推广“树开心、枝拉平、精细管、肥平衡、无公害、质先行”18字树体改造新技术,推动行唐大枣提质增效,赵惠芬干脆在草泊头村驻点,白天晚上挨家挨户做枣农思想工作,并动员周边村群众按新技术进行改造更新。
很快,枣农的科学修剪积极性调动起来。赵惠芬成了大忙人,一头扎进了贫困的山沟沟为枣农传授枣树修剪新技术。凭借先进的枣树先进新技术,转变思想的枣农很快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子。
“鳌鱼村杨国庆有30亩枣园,2003年卖青枣只收入了1000元,2004年通过拉枝、修剪,当年产红枣收入1万多元,2006年园子收入达到七八万元。现在枣园面积扩大到60多亩,每年稳定收入十三四万元。”赵惠芬介绍说,如今,像杨国庆那样依靠新技术管理年收入超过20万元以上的行唐种枣大户达40多家。
12年来,赵惠芬先后在枣区举办枣树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培训班120多期,培训枣农10000余人次,建立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0余个,完成树体改造40多万亩,并为20多个村建立了永不走的枣树管理“土专家”队伍。赵惠芬因此被授予“河北省林果技术能手”称号,被河北省林业局聘为“枣树专家”。
大枣产量上去了,然而行唐的气候加速了大枣缩果病、裂果病大面积发生,致使许多枣农丰产不丰收。赵惠芬又开始着手研究行唐大枣品种改良,推广高抗缩果病、裂果病的“曙光一号”大枣新品种。
“只有亲临一线,才能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技术指导。”赵惠芬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到14个嫁接村查看当前新品种嫁接进度,指导嫁接技术,组织枣农开展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