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奶为何顶不住进口奶冲击?养殖加工分离模式惹的祸
1月13日,徐水县大王店镇釜山乡一户奶牛养殖户的奶农在倾倒鲜牛奶。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成果 马彦铭
从2013年“奶荒”到2014年“奶剩”,变化似乎突如其来。奶价由上涨到下跌,生鲜乳由被抢购到被拒收,甚至出现倒奶、杀牛事件。表面看,进口奶激增是导致市场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但深层次分析,牛、乳分离,即养殖、加工分离的奶源模式,才是导致“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入市—滞销降价”这一“牛周期”的根本原因。
奶比水贱还没人要,被限收拒收养殖户中,小、散、差的占80%
“一瓶500毫升纯净水还卖1.5元呢,而一公斤鲜奶只卖2.5元。奶比水贱,厂家还不要,怎不叫人心寒?”一位奶农对记者说。
这几天,定州市伊人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生鲜乳被某大企业限收;元氏县金牛奶牛养殖小区生鲜乳滞销;行唐县北高里养殖小区生鲜乳也被奶企限收……我省一些地方频现奶牛养殖小区生鲜乳被限收拒收事件。
2014年上半年以来,我省生鲜乳收购价格下滑,部分乳企限量收购、拒收次数增多。截至2015年1月8日,在我省收购生鲜乳量较大的12家乳企,均有不同程度的限收拒收现象,拒收生鲜乳共计6200吨左右,约占全省年产量的0.1%。
究其原因,不排除进口乳粉的低价冲击,这使乳品企业更加青睐“洋奶”。目前,进口乳粉价格为1.8-1.9万元/吨,而国内生鲜乳喷粉成本在3.5万元/吨以上。据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14年,我省仅新西兰进口的奶粉和液态奶就达到7640.02吨,同比增幅达到34.96%。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并非所有的养殖企业都被限收、拒收。省畜牧兽医局近日就我省生鲜乳生产销售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显示,被限收、拒收生鲜乳的养殖户中以养殖规模小、日交奶量在3吨以下,且卫生条件差、设施设备落后的散养户为主,占到了被限收、拒收的80%。而全省88家乳粉用奶牛场、747家奶牛规模养殖场及完成转型的奶牛小区没有被限收拒收,并且生鲜乳收购价格平均在4元/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