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蹲着等地铁”有何不可?没必要上纲上线
导语: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发图,称在上海地铁站台上,有两个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后,立刻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辩。
无须对“女孩蹲着等地铁”上纲上线
没必要背后给其一“道德闷棍”
女孩蹲着等地铁,对这样的行为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一道德闷棍给打死”。倘若这两个女孩儿周围等地铁的人很多,她们蹲着妨碍了别人排队或通过,那这种行为的确是不文明的;倘若她们周围没什么人,站累了小蹲片刻,有何不可?
如今,总有不少人喜欢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看这个不顺、瞧那个不爽。人作为社会中的人,面对眼前事、身边事,一方面要多些理性,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要多些宽容,要容许别人有些与自己不太一致的行为。
说得不客气一点儿,该网友似乎患有道德洁癖,两个女孩蹲着等地铁,便被其指责为“没教养”,还在网上发帖“没事找事”。中国这么大,每天都不缺批评甚至批判的话题,但问题是得客观公允,让人心服口服。
要尊重“女孩蹲着等地铁”的权利
无论是在地铁上哺乳还是女孩蹲着等地铁,批评者的理由基本是大同小异的:不雅,有伤风化。这些人的角色,就是把自己当成“道德判官”了,他们认为不雅就是不雅。
但其实,事情的真相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对于地铁上哺乳,那是哺乳设施配套不齐全的原因,人家日本的地铁上,两节车厢的中间,就有母婴室,我们没有,妈妈们不当众哺乳还能咋办呢?同样,“蹲着等地铁”也可能是地铁站里面的等候座位太少,能坐着的话,谁愿意蹲着等地铁呢?
可以说,在类似的事情上,谁都没有天然的道德优势,谁也不是道德判官。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对于现代道德而言,只要没影响他人,不碍着他人,就完全可以了。妈妈哺乳,你若觉得不雅,避开一点不看就万事大吉了;人家蹲着等地铁你若觉得不爽,无视即可。人家没有制造异味,也没有大声喧哗,就没有对你的权利进行侵害,又何必上纲上线呢?
“蹲下没教养”是舆论审判的误区
个人好恶不能取代公德标准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越要在发言的时候慎重。批评“蹲着没教养”的网友,或许自己不喜欢女孩子蹲着,但其不应该用个人的好恶取代公共道德标准,去一味苛责他人,否则就成了一种网络暴力。
事实和真相不能丢
舆论场真是敏感而脆弱,该不该蹲着等地铁,都能吵成一片。而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位网友的发博缘由。一句“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透露出多少荒唐和无理取闹。拜托,难道等地铁只能双脚并拢,站得笔挺?要我说,只要不影响现场候车秩序和公共安全,采取什么姿势候车,他人根本管不着。
现在,网络上有一种很不好的状况——习惯将个别孤立事件无限放大,不问事实和真相,上来就对他人指手画脚,劈头盖脸质问一番。这种上纲上线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病,得治。再说了,你将他人的候车照片拍下,随手发到网上,教养又在哪里呢?其实,教养和道德一样,更多时候,首先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评点他人的。
评判女孩蹲等地铁是“道德私斗”
想必,作为事件主角的两位女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一时刻的一张照片能红遍网络,更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被数千万人观摩讨论和批判。虽然照片之中,两位女孩没有露正脸,但也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显然,这件事对两位女孩是非常不公平的,她们的不经意的个人行为,被无端的放到了网络公共平台上,她们还因此被扣上了“没教养”和“不文明”的大帽子。
公共舆论场,讨论个人问题尤其是不经意的行为习惯,是一种价值倒挂。一方面,女孩蹲着等地铁,并没有被证明是天天如此,还是累了或是肚子疼痛,再怎么着也不值得别人去讨论,因为蹲着就被讨论,让人感觉有点“私斗成风”的感觉;另一方面,既然是公共舆论场,就更应该讨论一些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讨论个人行为可以,应该讨论与公共生活有重要或重大影响的人物,明星也好,公职人员也罢,远远比讨论普通小民更有意义。
不妨给“女孩蹲着等地铁”一个“软评”
社会的文明进步,靠核心价值观和圣贤的引领,也要靠普罗大众的共同努力。你是怎样,这个世界就怎样。每个人做好自己,比每个人批评别人更重要。批评的妥贴比批评的热情更重要。因为倡导平等和公平,因为网络便利,人人都是记者。你的批评所指,最好是你的素质所长。尤其是发到网上的批评,它不是在家里说小话,更当谨言慎行。
如果说“教养论”对于“蹲着等地铁”明显过硬的话,不妨给它一个“软评”:“两位长发飘飘的少女,要是亭亭玉立地站在这洁净明亮的地铁站台,该是多么美好的风景。”既没有上纲上线,又表达了一种期待,这是否更具“过来人”的风范呢?
(据光明网、中国网、京华时报、红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