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女兵方队重走抗战路 缅怀梯子沟突围牺牲烈士

08.10.2015  11:35


图为“9·3”女兵方队重走抗战路,缅怀牺牲烈士。 王辉 摄



图为“9·3”女兵方队重走抗战路,缅怀牺牲烈士。 王辉 摄



图为“9·3”女兵方队重走抗战路,缅怀牺牲烈士。 王辉 摄

  中新网石家庄10月7日电 (李洋)“150余名花朵一般的姑娘,最小的仅15岁,手无寸铁,用石头、用手、用脚、用牙齿,同敌人进行最后的搏斗。”白求恩医疗方队受阅女兵孙榕说,发生在白银坨那段惨烈的历史令人震撼。

  34天前,在举世瞩目的9·3胜利日阅兵盛典上,白求恩医疗方队女兵列阵长安街接受检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兵、卫勤战士的飒爽英姿。在梯子沟突围战74周年纪念日之际,白求恩医疗方队50余名队员再次集结,沿着白求恩的足迹重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顺平县白银坨纪念74年前梯子沟突围战中牺牲的百余名先辈先烈。

  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政委、白求恩医疗方队政委于维国回顾了梯子沟突围战白校学子遇难的历史:“就在74年前,我们的老前辈、老校友奉命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向太行山深处转移。行至白银坨梯子沟一带,被2000余名日军包围。师生们誓死保护伤员,冒着枪林弹雨冲出一条血路。手无寸铁的女学员有的趴在伤员身上挡子弹、抵刺刀;有的用手抓、用脚踢、用牙咬,与日寇殊死搏斗。她们把重伤员掩护在身后,围起人墙,冲向敌人的刺刀……

  于维国说,面对十倍于己、武装到牙齿的日寇,无一人投降或被俘,200多名白校师生和伤员仅突围50余人,左克、肖敏、陈金泉、冯旭等师生、伤病员共150余人壮烈牺牲,其中大部分是女同志,最小的只有15岁。组织这次转移突围的主要指挥员,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让他心痛终生的一次战斗。

  89岁的李登秀是当时躲在大石头缝里的幸存者,亲眼目睹了梯子沟惨烈的战斗场面,回忆起74年前的那场血战,这位老人几度落泪,“烈士鲜血顺着水沟流到山下,白银湖水都被染红了。老百姓晚上做饭,锅里都是烈士鲜血凝固的的红豆,大家拿着勺嚎啕大哭,白银坨今天满山的红叶是烈士鲜血染红的。

  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员孙安媚对于此次重走抗战路深有感触,“感受到的白求恩精神更真实,更震撼,任何时候都全力以赴,决不放弃自己的战友,决不忘记自己的职责使命。我会用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让白求恩精神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于维国表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做到连续四次首都阅兵不缺席,不是因为学校有深厚的“阅兵背景”,也不是因为拥有“高颜值”的全军女兵资源,而是革命前辈在70多年前,用鲜血和生命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战争中,书写了荣誉、铭刻了历史、夯实了基础、充盈了底气,没有她们前赴后继的流血牺牲,就没有受阅时刻的精彩绽放。

  据了解,白求恩医疗方队受阅女兵来自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其前身为1939年白求恩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牺牲后,为了纪念他,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抗战期间,该校师生参加百团大战、反“扫荡”等战役战斗上百次,为抗日战场输送近1500名医务人才。其中,1941年反“扫荡”梯子沟突围战中,百余名师生浴血太行,英勇献身,长眠于白银坨深山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