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释放鲜明信号:定向发力推动结构调整

09.02.2015  08:55

  央行宣布降准已经三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人们对降准的时机选择和背后的宏观政策意图,有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此次降准越发清晰地显现出三大信号。

   更显主动性:因应形势变化预调微调

  观察宏观政策抉择,离不开分析政策出台的国内外大环境。而此次降准,显然是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较多变化情况下出台的。

  就在中国央行宣布降准之前的一段时期里,全球金融市场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和分化:美元走强、货币政策趋紧,欧元低迷、货币政策扩张。身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中国经济,难免受到波及。

  此外,春节临近,节前对现金的需求量很大,也会对流动性形成一定的缺口。

  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此前一直是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情况变化后,货币政策工具必然要跟着调整。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这次降准直接释放出的流动性大约6000亿元,刚够弥补因近来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流动性缺口。“水位变化了,把蓄水池里的水放出来补充到正常水位,谈不上是强刺激。

  技术性因素之外,此次降准的大背景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宏观政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预调微调,再正常不过。人们对宏观政策的判断,显然需要有新的思维模式。

  “降准是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和经济情况,进行因时制宜的政策操作,不能理解为是强刺激的开始。”陆磊强调。

   更显针对性:定向发力推动结构调整

  虽然可以笼统地把央行此次举措称为“降准”,但更加准确的概括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

  全面降准,虽然是近三年来的第一次,但之前央行也实施过;定向降准,去年央行实施过两次;而“全面降准+定向降准”这是第一次,这样的组合,必然有所考虑。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分析认为,这次在全面降准的同时推出定向降准,体现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小微和“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意图。

  作为宏观政策的货币政策,要想获得微观实体的有效响应,需要定向发力、精准施策。

  如果说全面降准是为了及时补上流动性的缺口,避免出现全局性流动性紧张,那么定向降准显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小微、“三农”等结构调整重点领域的支持,夯实基础、补上短板。

  实体经济是国之根基,货币政策乃至各类宏观政策都为之服务。分析货币政策,显然要找准支持实体经济这一最重要的焦点。

  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和空间,货币政策能够有所作为。陆磊认为,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和空间,避免流动性紧张导致经济和市场出现过度的短期波动。

  虽然“大水漫灌”是不可取的,但货币政策必要的托底还是不可少的。曾刚认为,通过流动性的适度增加,维持相对平稳的货币信贷环境,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稳住经济运行,防止系统性风险爆发。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可以有所作为,但更多要依靠调结构、促改革。陆磊直言,必须兼顾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平衡,不能单纯地把宏观调控政策当做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要手段。

  至于未来的货币政策,陆磊透露,会根据经济运行指标,按照松紧适度的原则,进行相应的操作。

   (原标题:更重长远性:利好实体经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