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借降息降低负债成本 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未变
央行降息了。
11月21日晚间6: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进入四季度,国内经济呈回落趋势,加之10月份金融数据低迷加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进一步向稳增长和稳就业倾斜,央行因此推出全面降息,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央行一直慎用降息工具,此次向市场传递非常明确的稳增长决心,具有强烈的信号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息还配合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相关举措,即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2倍,也就是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仍为3.3%。
21日晚,在央行宣布降息约三小时后,宁波银行在官网发布通知称,明日起,宁波银行存款利率按新基准上浮20%执行,上浮到顶。其中,1年期存款利率为新基准2.75%*1.2,即3.3%,较调整前有所提高。
从增加资金供给到降息
为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推出。
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等十条举措,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上述十条举措主要是在增加融资资金的供给,但并没有带来融资成本的降低,甚至在随后三天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反而出现紧张局面。
其中一种解释的逻辑是,目前上市银行今年三季度末的存贷比平均在67%左右,距离75%的上限仍有较大空间,仍有较充足的信贷资金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然而,2014年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仅为6627亿元,环比少4728亿元,同比少2018亿元。说明融资总量偏少并不一定源于信贷供给不足,而很有可能因为融资需求不足。
海通证券研报指出,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贷款利率有关,但是利率市场化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加之目前经济下行周期导致坏账率上升,银行贷款要求更多的补偿,自然不愿意降贷款利率。而要降低贷款利率,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降准、降息,即通过存款利率的下调,指导市场化的融资利率下降。
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
对于政策影响,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当前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央行释放基础货币无法传导至实体,只能希望通过降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但能否真的降低融资成本有待观察,因为短期来看,降息或导致一般性存款加速分流至理财,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不一定下降。“货币宽松空间被打开,预计下一次降准降息不会太远。”
同时,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物价涨幅回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正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因此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非对称降息逻辑
实际上,此次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涉及三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多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0.25个百分点,即非对称降息。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解释,此次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是对传统利率调整方式的改善,体现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及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具体而言,从贷款利率角度看,基准利率对于金融产品定价仍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此次较大幅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将直接降低贷款定价基准,并带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定价下调。从存款利率角度看,存款基准利率的小幅下调与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相结合,这有利于把正利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维护存款人合理的实际收益,扩大居民消费,提振内需。
降息结合了推进利率市场化举措,即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
目前,人民银行仅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即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此前的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此次进一步扩大至1.2倍,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
上述券商分析师介绍,考虑到大部分股份行存款利率早已上浮到顶,国有大行也上浮至3.25%左右,短期来看,降息对存款利率的影响可能比较小。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若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则上浮后的存款利率与调整前水平相当。同时,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也进一步拓宽,有利于促进其完善定价机制建设、增强自主定价能力。
同时,央行还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进行了简化和合并,不再公布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并将贷款基准利率简并为一年以内(含一年)、一至五年(含五年)和五年以上三个档次,以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提高市场化定价能力。
将适时提供短期流动性
近两日市场资金面持续波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处获悉,11月19日,民生银行同业线下报价多个期限品种价格高出其他银行约40BP左右,市场资金面紧张初现。
11月2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前台交易系统更是少有的延时30分钟才结束。本报记者粗略统计,上述系统2012年仅在1月、2月出现两次交易延时,2013年则在6月前后、12月底出现过几次,一般只有在资金面紧张、银行没有平资金头寸时,银行提出延时申请,以继续寻找资金。
多位业内人士将近期资金面的波动归因于IPO冻结资金,以及沪港通开启、财政缴税叠加年末资金需求等因素。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报告,IPO扰动或是近期资金面的负面因素之一,下周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峰值将达到1.5-1.6万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次IPO最大冻结资金量。
央行也随即做出反应,11月20日,公开市场操作正回购缩量,此前连续11次的“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规模”缩小至100亿元,由此前连续五周的零投放/回笼,转为净投放100亿元。
然而,11月21日,资金面依然波动。本报记者从线下同业报价来看,出资金的机构并不多,而且报价价格整体较昨日仍在上涨。
同时,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R007亦大幅上涨92个BP,达到4.2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各短期限品种全部微幅上涨。
11月21日下午3:29,央行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近日,受多只新股即将密集发行等因素影响,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和货币市场利率有所波动。需要时央行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原标题:央行非对称降息 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未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