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东丽区积极构建创新体系 强壮发展筋骨
天津北方网讯: “十二五”期间,东丽区实施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引进100家重点科研院所,培育1000家科技小巨人,发展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振兴的新一轮较量中,如今,一个个纸面设计正在变成现实,撑起了东丽发展的筋骨。
近日,国家工信部宣布,关乎绿色能源开发的“十二五”光伏产业重点攻关项目——稀土光伏电池研究开发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在光伏发电领域,光能利用率提高0.1%都是世界性难题,由包头(天津)稀土研究院承担的“合成稀土络合物有效吸收太阳光紫外线”,则使光伏发电能力提高了2%以上。
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2%,如果全国目前的太阳能电池全部与稀土光电转换技术实现集成,每年仅新增发电就可以有80亿度,相当于整个天津一个月的用电量。过去几年,包头稀土虽然身在“稀土之都”,掌握着研究机理,但由于在化学化工、光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人才欠缺,始终无法集成出关键技术。在东丽,瞄着高新技术承接能力和再开发能力较强的创新环境,包头稀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所得到的场地、资金和政策的全面支持,也让研发进程驶入了快车道,在东丽,除了获得500万元的研发资金,还借助政府牵线搭桥,引进由院士、博士和硕士组成的三个研发团队,三个团队基于不同的技术平台和研发角度进行交叉“公关”,既拓展了创新思路,也加快了研发进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一国际前沿技术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几乎就在包头稀土站在光电转化研究世界最高起跑线的同时,落户华明高新产业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也突破了电子芯片的国外技术封锁。
芯片相当于体积被压缩的电脑,被广泛用于制导、航空航天,精密机床等领域,过去只有西方少数几个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国内市场曾被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
作为清华大学全国7个外派研究院之一,目前,在东丽已经聚集了清华大学机器人自动化、全固态激光、沙柳产业工程装备等13个研发团队,包括智能机器人、电子芯片生产、先进能源、轨道交通等技术成果迅速形成了技术转化和产业联动,成为东丽新的科技支撑。
整合创新资源,构建研发体系,依托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凭借这样的发展思路,如今,100多家“大院大所”和1000多名高端人才在东丽聚集,这两个数字高居天津各区县首位,所带来的聚合和裂变效应,让东丽企业不出东丽就能与最具实力的科研院所直接牵手,找到了科技与生产对接的抓手,形成了资本、技术、人才、市场多元素的聚合。五年来,全区100多个产业化重点公关项目找到了创新伙伴,也自然而然形成了产学研用的创新联盟,抢占了高速铁路数字信号处理、水下机器人、空中无人机、电子芯片等30多个位于全国制高点的重大高新技术。
丁利建5年前来到创业街时,手里只有一项医疗试纸检测技术,可现在他,已经是一家拥有10大类产品,资产过千万的企业老板,是创业街独特的孵化体系让丁利建从一个发明家变成了企业家。
五年来,东丽区共投入2亿多元用于孵化器建设,并开创了全社会投资孵化器的新模式。企业孵化器从5年前的3个,发展到55个,此外,围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与集成电路三大产业领域,13个重点实验室、3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众创空间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也初具规模。
如今在东丽,一个以孵化器为主体,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专业性产业基地、中介服务机构等互为补充的新型创业、创新体系已经形成。
依托两个市级高新区和10个特色产业园,今天的东丽,正广泛外引内联、承接技术延伸,做强科技支点,迅速崛起的200多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5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正不断承接着高新技术向东丽转移,使东丽成为国内外资本的聚集地、高新技术的承接地、产业延伸的始发地。
十二期间,财政用于科技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7.4亿元,是十一五的1.6倍。
十二五期间,引进全国各类科研机构位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总数达到144家,在创新和人才战略上走出了制胜一步。
十二五期间,以项目为主体,与31所重点高校结成产学研联合体。
到十二末,东丽区拥有专利总数7253件,是2011年的4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323家,是2011年的4.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