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源于1500张图的研判
采集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和降雨量、能见度等十多项气象数据;面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数据信息细心的判断、反复的会商,直至最终发布。日前,记者到气象部门对那些夜晚的值守者进行了探访。
数据采集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
“现在是汛期,实行24小时主副班制,隔几分钟就要查看数据正常与否,每小时去观测场巡视仪器,确保仪器正常运行。”石家庄国家基本气象站测报员任改莎说。
7月22日19时,记者来到位于鹿泉市经济开发区申兴北大街35号的气象站,见到了正在处理气象数据的小任。
“除去日照观测以日落为日界,其它气象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间20时为日界,因此每天20时后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的一天,可能和一般人的生活观念不太一样。每天20时观测完毕后,就要对前24小时的降水、日照、温度、湿度等气象观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做出分析统计。”小任告诉记者。
对于气象数据的采集是严苛而精准的,时间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
19时52分,小任快步走向观测场,夜色降临,她借着手电对备份仪器进行数据读取。这是防止自动站仪器故障,避免数据缺测而安置在观测场的另一套仪器。
“各种气象仪器每分钟都会采集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和降雨量、能见度等十多项气象数据,每5分钟用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进行上传,这些数据会成为气象预报的基础。”
分析研判 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
“明天有局地性降雨,没有高温天气,华北温度普遍偏低,石家庄周边有弱降水……”市气象局一楼东头的会商室里,高级工程师、首席预报员赵彦厂正在对第二天的天气做分析。周围,近20台天气监测系统都在运行,工作间西侧的大屏幕上正演示着大量数据图,对各类气象要素进行解读,刚才市国家基本气象站采集的基础数据就在其中。
逢降雨天气时,每天20时,首席预报员都会和其他两名预报员一起制作雨情,根据降水实况绘制出各区域的降水分布情况。
“每天我们都要分析1500多张图,从地面实况、高空实况到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和预报分析场,每一张都要反复用心细致分析。拿今天来说,我们通过分析这些等值线、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结合云层的变化,可以判断出明天没有高温天气。”
市气象台台长李国翠说,卫星云图有48张,雷达回波图300张,最多的是预报分析,足足超过1000张。这些图必须在2小时内分析完,22时得出预报结果。
在场的主班、副班、领班预报员也在时刻盯着从国家气象中心传来的数据,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天气变化。
对天气的预测,三位预报员首先各自拿出自己意见进行交流,形成统一的会商意见后,与省气象台专家再次会商,最终得出“今晚到明天有分散性阵雨,没有高温天气的结论”,这才正式对外发布。
发布传播 实时广泛传播气象信息
“预计今天傍晚到夜间,我市仍有分布不均雷阵雨,局部伴有短时大风、短历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请防范!”这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石家庄市分公司财产保险部风险控制岗的刁玉洲在今年6月22日接到的预警短信。每当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类似短信。
“我们会依据市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判断是否能形成气象灾害,督促投保用户对不利天气切实采取防御措施,使其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市气象服务中心对市园林局、中润制药公司、地铁施工标段等企事业单位也开展了相关的气象服务。
23时,在另一侧的市气象服务中心值班室,正在夜间守班的气象分析师栗秀芬正在为明天与市交通广播频道直播联线的稿件做准备。每天7时18分和17时18分左右,市交通广播频道都会直播联线市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分析师,由分析师直接与市民谈天气。如遇重要天气过程,双方还会打破时间限制,充分利用气象直播间优势进行大时段跟踪播报,为市民提供迅速和全面的气象服务。
“为打破原有发布渠道限制,适应公众由单一收看天气预报到关注精细化预报产品的转变,市气象服务中心从快捷、准确、广泛的角度出发,精心打造了气象局门户网站,涵盖了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科普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气象微博、微信板块,为市民提供了全天候的气象展示。”市气象服务中心主任邢睿说,只要点击这个网站,或者是手机关注“石家庄气象”微博和微信,就能迅速了解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凌晨三时,记者离开时,刘伟仍在紧紧盯着电脑屏幕,细心地分析数据。一个小时之后,他要根据这些数据对第二天的天气进行预报。
本报首席记者 李云萍 实习记者 侯 毅
编辑: 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