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能否参加高考?昔日“神童”如今何在
如今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特别关注的,孩子学习稍微差点的时候,家长跟着着急上火,赶紧给孩子报补习班请家教。孩子要是学习好呢,家长该偷着乐了吧,但是小佳的妈妈给我们打来电话说,自己家孩子学习没问题,聪明伶俐,被家里亲戚都称为小天才,但是也让自个愁的够呛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佳妈妈说自己的女儿小佳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在小学、初中都跳过级,所以12岁的小佳现在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而家里人发现小佳学习能力强还得从五年级开始说起
小佳的课外辅导老师介绍,小佳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把小学初中的课程学完了。帮忙记者有疑问了,小佳学习进度这么快,所学的知识能不能掌握呢?
看来小佳还真是个天才少女,而小佳妈妈说小佳毕竟年龄还小,在考试做题的时候也会出现失误的地方。但是小佳没有偏科的情况,百分制每科都能考到七八十分。在今年九月份就开始学习高三的课程了。
如此进度学习高中课程,着实让我们记者震惊。看到这,大家伙肯定也很好奇,为什么年少的小佳能这么快的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呢。咱们也听听小佳平时的学习状态,是否对您家的孩子有帮助。
小佳尽管只有12岁,但是凭借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预计在春节期间就能学习完高中的所有课程。而且还有几个月的复习时间,使小佳更好的掌握高中课程的知识。
只是初中生的小佳,却能完成高中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小佳能不能参加高考呢?带着这个问题,帮忙记者来到了石家庄教育考试院。
记者了解到我省户籍考生,具备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资格的必须条件之一就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含应届)或具有同等学力。显然小佳现在不符合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所以小佳可以选择另外一种途径。
除此之外,对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年龄偏低的学生,一些学校还设置了少年班。那该如何报考少年班呢?
在考试院,记者了解到近年在河北省招收少年班的院校有: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具体要求考生可向招生院校咨询,按照院校招生简章的要求提出申请参加高考报名。
希望小佳能选择合适自己的高考方式,也希望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能前程似锦。但是,对于这些年幼却智力超常的孩子,离家求学的情况,他们能否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具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也画一个问号。
据了解,超常教育的标志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诞生,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随后,很多高等教育学院也纷纷开设了,少年班。那么昔日被大家成为“天才”、“神童”的学生,如今又在什么领域从事着什么工作呢,他们的一生是注定不平凡,还是像绚丽烟火,燃烧过后就不在了呢。
1966年张亚勤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他3岁识字5岁上学,幼年时就显现出了非凡的记忆天赋。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12岁的张亚勤,与将近六百万比他大很多的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就在这一年三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张亚勤如愿以偿,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他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31岁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2014年9月加盟百度公司,任总裁,负责新兴业务。
谢敏:14岁进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学生,15岁由国家派往瑞典留学,先后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利彻平大学。1987年,年仅23岁的他获利彻平大学工学博士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1991年荣获“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才,神童少年,成长的路上一路辉煌。张满意,14岁就被保送南开大学,3年后被勒令退学;他18岁以极高的分数再次考进了南大,但3年后他再次被退学。
王思涵,14岁的他以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的高考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却在大四时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
张炘扬,9岁读高三,10岁高考,13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16岁,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他“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的言论彻底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见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已把“在北京有个房子”视为最大愿望。
这些天才少年“神童”在离开家求学后,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智力超常不等于心智超常,不等于动手能力超常,更不等于综合素质也超常。 好比一个木桶,最终决定这个木桶容量的不是那块很长的木板,而是那些很短的木板。在现如今,对于这样的神童,或者说,对于那些聪明异常的孩子们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够在聪明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的又有多少呢。对于家长、对于老师、对于学校,更是对于教育观念,更应该趋向于合理全面,而如何创造这种健康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