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智移云”发展 培育廊坊“首位产业”

07.09.2016  20:15

加快“大智移云”发展 培育廊坊“首位产业

——廊坊精准布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推动京东七大项目、中关村互联网创意、华为三期四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打造京津冀大数据产业高地,启动“廊坊云”“企业云”工程,支持创立京津冀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廊坊智慧城市生态产业研究院、新一代光电显示行业技术研究院,制定出台扶持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

全面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廊坊市委、市政府将“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产业作为全市发展的首位产业,进一步聚焦聚力、培育特色、创新优势,全力打造“四个走在全省前列”(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建设、维护稳定走在全省前列)的坚强产业支撑。

为何选择“大智移云”?

四大优势”助力廊坊顺应大趋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短板,把以‘大智移云’为重点的网络信息产业作为全省战略产业优先发展,并将廊坊纳入到全省‘大智移云’行动计划重点区域,要求廊坊建设大数据实验区。”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介绍,市里多次组织发改、工信、科技等重点职能部门进行专题研讨,并邀请网络信息产业界专家团队对廊坊“大智移云”产业发展进行“会诊把脉”,提出了将“大智移云”作为廊坊首位产业的构想。

放眼世界、纵观全国,“大智移云”正在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加快与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在全球酝酿着新一轮产业革命。

谁能在“大智移云”产业发展上先人一步,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就会加速形成具有无限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把“大智移云”作为首位产业,廊坊底气何来?

——独特的区位优势。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70%至80%的数据流量,是我国大数据资源和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廊坊位于京津两大国际城市发展主轴之上,具有建立京津冀区域高等级大数据中心、承接北京信息产业外溢的独特优势;地处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前沿,廊坊最有条件成为京津科技资源、技术储备以及高端人才向外疏解转移的优选地。

——先行的基础优势。早在2009年,廊坊市就着手规划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产业园,入驻了润泽科技、联通廊坊云公司、华为技术等多家大数据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存储加工及应用等功能相对完善的产业园;汇聚了中兴通讯、京东方、京东、浪潮等知名信息企业,形成了通信及其配套、新型显示、软件、云存储及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大智移云”产业规模及增速、骨干企业、产业载体等均位居全省前列。

——较好的承载优势。廊坊拥有38个省级以上园区和3个国家级园区,普遍包含了“大智移云”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和项目承载力。廊坊还拥有与“大智移云”密切相关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机构23家,省级科技创新孵化器10家,全市孵化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华夏、宏泰等企业在域外设立了研发机构,成为廊坊发展“大智移云”产业的有力支撑。

——可期的政策优势。石保廊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以及京津冀大数据走廊等重大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廊坊都身在其中。特别是省里明确把廊坊作为“大智移云”行动计划重点区域,打造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把‘大智移云’作为廊坊发展的首位产业,其时已至、其风正劲、其势已成,是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新引擎的战略之举。”冯韶慧说,廊坊将紧紧抓住作为全省“大智移云”行动计划重点区域的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大智移云”首位产业,努力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中有更大担当、做更多贡献。

首位产业”如何突出廊坊特色?

坚持统筹、融合、创新、引领,全力打造“四区”。

把‘大智移云’作为廊坊发展的首位产业,我们将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聚力、培育特色、创新优势。”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平介绍,他们初步确定了建设“四区”的总体目标,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以智慧物流为重点的京津冀“互联网+”创新示范区,以优质政务服务为特征的河北智慧城市引领区。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以京东方、富智康、第六代AMOLED等龙头项目为带动,努力把廊坊培育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聚焦大数据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挖掘服务、数据整合、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大数据加工分析和交易服务,打造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

以智慧物流为重点的京津冀“互联网+”创新示范区。以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固安空港物流园等为主要代表,重点引进和发展电子商务基地、流通行业电子商务等项目,构建电商云服务平台;

以优质政务服务为特征的河北智慧城市引领区。积极推进“智慧廊坊”建设,构建政务服务云平台,提升政府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

“到2020年,以‘大智移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用‘互联网+’理念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水平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信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数量等指标居于全省前列。”陈平说,确定这样的目标,既是基于对未来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更是充分考量了廊坊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培育独具特色的“大智移云”产业,廊坊重点把握统筹、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

统筹——统筹推进技术、产业、应用的协调发展,突破行业壁垒和体制机制瓶颈,推动工业大数据、金融服务、数据开放、云上应用、创新创业、京津冀协同等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廊坊“大智移云”分类分步发展。

融合——创新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产品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跨界创新与融合变革,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带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顺应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大力营造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发展“大智移云”的热情活力,鼓励引导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强化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引领——从重大需求出发,以示范应用为先导,带动廊坊“大智移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大智移云”产业高地,引领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大智移云”抓什么、怎么抓?

选准突破口,全力打赢“大智移云”发展的四大战役。

瞄准“大智移云”发展目标,廊坊市启动实施了“大智移云”行动计划,从抓培育、抓平台、抓示范、抓基础方面狠下硬功夫,全力打赢“大智移云”发展四大战役。

加快产业培育。狠抓一批大项目落地,重点推动京东七大项目(京东跨境电商北方中央仓、京东集团北方大数据中心、京东1号店、京东电子商务综合配套基地及结算中心、京东华北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电子商务产业港、京东商城综合产业园)、阿里巴巴“菜鸟”项目、第六代AMOLED显示项目等加快开工建设,力促万库标杆、掌网科技、中关村互联网创意、中关村软件园、超星数字图书馆等项目落地开工。抓好现有产业培育壮大,积极推进润泽二期三期、华为三期四期加快建设,力促联通华北云公司、香河机器人产业园、光环新网等龙头项目扩大再生产,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廊坊“企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行动方案落实,重点支持霸州、文安、大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培育壮大“大智移云”中小企业,重点给予种子资金、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精准服务,加快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大力实施电商全覆盖工程,力争建成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商中心。

搭好载体平台。廊坊市将抓住国家设立信息经济示范区等有利时机,积极建设以“大智移云”产业为核心,以绿色大数据为特色的信息经济示范区。以大数据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展交易市场,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完善大数据资产定价、资产交易、资产金融等服务体系,建设京津冀大数据产业高地。选择有条件的园区和街镇,建设一批“互联网小镇”,加速科技研发、软件开发、数据服务、文化创意等智慧产业聚集。

注重示范应用。坚持智慧政务引领,启动“廊坊云”工程,推动各部门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实现集中存储,统筹开放政府数据,打造架构合理、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云平台。搞好智慧民生服务,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加快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智慧工业融合,启动“企业云”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以智慧工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大智移云”展示中心,将最新技术成果、产业应用及解决方案进行体验展示。

强化要素保障。廊坊市明确加快产业科研机构建设,重点创立、建设京津冀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廊坊智慧城市生态产业研究院、新一代光电显示行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加强与中科院“四所一局”全面合作,推动在廊坊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研究机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技术“廊坊制造”。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鼓励“大智移云”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出台扶持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文件。建立稳定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优秀领军人才和高精尖信息经济人才到廊坊创业,提升各级干部推动“大智移云”发展能力水平,引导企业家运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做大做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重点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年底前全域内各县市主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乡镇和美丽乡村片区实现全覆盖。加快实施光网“企企通”工程,促进宽带通园区、到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分布式能源站、科技谷泛能网以及输变电电力工程建设,确保产业能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