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建、假古董不是保护传统村落
■一村民在张家口蔚县北官堡村门楼前晾晒玉米(10月19日摄)。
■贵州省台江县反排村的建筑(9月17日摄)。
■坐落在山西宁武县芦芽山山崖上的“悬空村”(8月14日摄)。
传统村落平均3天就消亡1个,保护首获中央财政支持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正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记者近日从财政部获悉,中央财政将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这是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拨付资金。据调查,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颇具历史、民族、地域和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正以“平均约3天1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
发布
传统村落保护首获中央财政支持
目前,今年面向第一批327个传统村落的16.8亿元补助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首批受益传统村落每村可获平均300万元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中央财政还投入7亿元用于这些村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今年第一批传统村落补助资金拨付到位,年内还将结合实际情况再启动一批,明、后年将加快步伐。
2012年,全国首次启动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大调查,初步掌握了近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此后两年内,住建部等部门分两批筛选出1561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2014年,随着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保护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发布,国家层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初步建成。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说,对列入名录的村庄,我国计划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时间使其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他透露,第三批名单也即将公布,名录中的重要传统村落将增至2500个左右。
现状
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
根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调查,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颇具历史、民族、地域和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正以“平均约3天1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
该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告诉记者,跟踪调查显示,2004年,该区域传统村落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而今年夏天对其中2010年尚存的1033个传统村落回访发现,有461个因各种原因消亡,仅幸存572个,4年间总数消失了44.6%,平均每年递减11.1%,平均约3天就有1个传统村落消亡。
“我国传统村落正在遭遇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胡彬彬担忧地表示,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大量村落被空置,甚至遭遗弃,而交通、信息网络改善、人口流动增加等正加剧外部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
记者深入各地调研也发现,传统村落快速消亡的背后,是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全国村庄数量的减少。
针对2008年到2013年全国约10%村庄的抽样调查显示,5年间消失了2982个行政村、12624个自然村,其中因城镇化减少的行政村数占行政村减少总数的71%,东部地区占比更高达80%。
延伸
传统村落保护三大怪象:大拆建·假古董·过度化
大拆大建、张冠李戴“假古董”、过度商业化……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记者近日深入福建、广东、湖南等全国多地调研发现,保护过程中仍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三大怪象。
怪象一:拆建频繁“二次破坏”令人忧
山西太谷县城南的武家花园原有7所大宅院,各式街门、院门、腰墙门、过道门20多座,亭台楼榭等房间共200多间,曾是太谷县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然而,一项最新调研显示,这样一处集中体现我国古代“晋”地风貌的建筑群,今年却被县里列为城市片区改造重点工程,让道开发商,惨遭强拆。
“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基层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认为传统村落如无开发价值,不能提升当地GDP,与其花钱费力保护,不如让其消亡。有的甚至可能因经济利益驱动,官商联动,大行‘强拆’之道。”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如果再不重视这一问题,传统村落将消亡得更快。
怪象二:张冠李戴“假古董”令人笑
明明是宋朝建筑,拆掉后重建了“明清一条街”;原本遗留的街区颇具明清特色,却被拆掉仿建了牌坊,用上了钢筋混凝土;古时江南古桥用石头建造,如今却用水泥重修……
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麻木“拆古”,一些地方却疯狂“造古”,造出了很多形态像古建筑的“假古董”,令人啼笑皆非。
怪象三:盲目开发“过度商业化”令人怕
过度商业化,正在逐渐侵蚀传统村落。一些开发商把古村落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随心所欲地增加景点,然后将古村圈起来收取门票。
朱家峪村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境内,1371年明洪武年间,朱氏进村,因系国姓,故名朱家峪。六百余年来这里保存有大量自然、人文景观,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也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外景拍摄地。
然而,火起来的朱家峪村却因有企业投资搞旅游、村民被集体迁出而在参评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时遭到专家质疑。
“我们保护古村落的目的是保护传统的生活形态,不是搞个空壳,搞个外景地。”曹昌智说,“中央财政首次拨钱给传统村落,我们更担心一些地方拿着钱搞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
权威访谈
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是冻结
反对过度商业化
如何看待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列入目录会得到什么保护?保护工作尚存哪些挑战和误区?记者专访了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回应社会关注的传统村落保护焦点问题。
反对“博物馆式”开发和过度商业化
记者:如何看待一些地方出现的“博物馆式”开发?
赵晖:传统村落应该是活态保护,过度或不当开发都是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要避免传统村落成为博物馆中的摆设,坚决反对“博物馆式”开发。
我们始终的提法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护绝不是冻结,发展也绝不止于经济。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保护的途径。
记者:旅游开发是否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主要出路?
赵晖:地方保护传统村落热衷于搞旅游,这是好事,但要坚持适度有序。我们反对整村旅游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等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发展成教育基地、研究基地、文化艺术场所、现代农业、一村一品等也是很好的方式。
加强村落活态保护,就是保护原住民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和方式。要严控商业开发面积,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更不得将村民整体或多数迁出由商业企业统一承包经营,不得不加区分将沿街传统民居一律改建商铺。
核心是尊重村民意愿
记者:保护传统村落过程中,如何满足村民改善生活需求?
赵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期盼。保护传统村落,核心要尊重村民意愿,这是基本原则。这就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一刀切做法,与村民一起讨论保护方式,改进村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生产生活品质。
对于村民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我们强调传统民居等建筑形态上不要动,但内部可以完善生活功能,如原先厨房厕所条件很差的,可在外观不改变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改造。同样,在不破坏整村布局的前提下,也可以对村内道路进行修缮、导入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这样做既延续传统风貌,又让原住村民能享受到卫生、舒适、方便的现代化生活。
认为“城镇化就是拆村庄建城市”是一种短视
记者:有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拆掉农村,对此您怎么看?
赵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传承文化。对具有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传统村落是包括城市居民在内全民族的根,保护传统村落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避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的错误趋向,避免农村失去特色、失去乡愁。
认为“城镇化就是拆了村庄建城市”的观点是城镇化中期容易出现的短视和片面认识。中央方针很明确,就是坚持四化同步,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当前农村出现的“空心化”趋势,一种观点认为没什么人住,就该拆了、搬了,这是错误的。只要有人世世代代居住、有人在那里生产,我们就应该努力把那里的基础设施搞上去、把生活环境搞好。
文图据据新华社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