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一线城市魅力减弱 回乡发展受青睐

19.04.2015  11:29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荣荣 王敬照

       今年是90后毕业生进入职场较为集中的一年。近日,记者在相关招聘会及多所高校采访发现,曾经被70后、80后追捧的稳定、高薪的“铁饭碗”,很多90后却不“感冒”,他们在找工作时唯一不妥协的是兴趣。而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他们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回乡发展更受青睐。

       找工作最看重“兴趣”和“发展空间

       学了“名牌”专业,又是学生干部,却选择到一家啤酒生产企业做销售,刘阳阳找的工作让很多同学“大跌眼镜”。

       刘阳阳是河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临近毕业,在很多同学向着“工程师”方向努力时,他却与一家啤酒企业签了约。

       “工程师的职位很有吸引力,薪水也不错,但是不适合我,我愿意与人打交道,做销售对我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刘阳阳说。

       不只是刘阳阳,采访中,问到找工作最看重什么时,“兴趣”和“发展空间”是90后最看重的。近日,智联招聘网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提到,以年龄段划分,70后注重企业前景,追求“稳定铁饭碗”;80后最实际,要求物质保障;90后则最关注自身发展。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找工作时,他们更愿意凭着自己的个性开辟一番新天地。”河北经贸大学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张振说。

       白臣龙就是一个90后创业者。去年从河北科技大学毕业后,学化工的他做起了微信创意平台,目前每月收入三万多元。“上学期间,我对一些新鲜的互联网产品很感兴趣,还专门学习了相关知识。创业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我觉得年轻时就得朝着自己的梦想‘折腾’。

       “当前,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学校也会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将兴趣和梦想变成现实。”河北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孟宾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大学生创业园里有20多个在创项目。

       能把兴趣当作事业来做固然好,不过,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因为90后自我意识强,使得他们在择业时摇摆不定,想法多但不切实际,有激情却难坚持。

       对于大学生就业中的诸多问题,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毅将其原因归结于人才培养中过于短视和功利,“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很多时候还是唯分数论。”他认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切实加强对90后孩子的素质培养,包括奉献精神、抗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让梦想一碰就碎,而应该引导他们在坚持中找到定位、实现价值。

       “家在哪儿,工作就在哪儿

       河北经贸大学应届硕士研究生张馨怡是邯郸邱县人,今年她找工作时,一直把眼光瞄在邯郸地区,现在她已经基本确定回家乡到邱县法院工作。“我是独生女,父母年纪也大了,守着他们家里有事也有个照应。

       跟张馨怡有相同想法的90后毕业生不在少数。记者在省会多个高校随机采访了50名毕业生,其中,45人表示将就业地点锁定在家乡所在城市或者省会。

       这样的选择与目前毕业生中独生子女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省人才市场发布的《2014年河北省人才市场才市分析报告》分析,2014年进场求职的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加,占到总人数的53%。“家在哪儿,工作就在哪儿”,一句话道出了这些90后独生子女的心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吴向宇老师介绍说,近两年他们学校每年回原籍就业的学生占到六成以上,“大学生回乡就业有利于当地发展,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给了毕业生施展才能的平台。

       回家乡就业,到二、三线城市就业,除了亲情还有理性。“北京、天津这些地方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房子动辄四五万一平方米,我奋斗20年才能买一间卧室,想想就觉得‘压力山大’。”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我省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发布会上,记者遇到唐山姑娘张倩。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的她投出去不少简历,工作地点都集中在唐山。

       张馨怡也表示,一线城市人才济济,难有出头之日,省内很多二、三线城市已经可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各项需求。

       对于这股“回乡潮”,吴向宇觉得应该理性对待,“毕业生还是要准确衡量自身情况,比如有些专业,在大城市才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所以找工作一定要多打听、多了解、多思考,做了决定才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