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宏观之路

10.07.2014  19:5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坊间调侃经济学的段子重新归来,而对宏观经济学更甚,比如说一位经济学家回到他的母校,发现考卷和他十年前一模一样,他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回答说:“问题虽然没变,但答案变了。”这个段子如果放在中国更是应景,我曾经上过经济学家卢锋的课,受益良多,他曾以“财经侦探”的比喻来形容中国宏观经济学家的工作。 

中国经济虽然过去十年几乎GDP年年“保八”,人均收入也节节上扬,但是每年面临的现实问题都不一样,要么经济过热,要么增长下滑,要么产能过剩,要么外需不足,要么通货膨胀,要么信贷短缺……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学家不容易,宏观经济学家更是难当,保持对现实的观察心态和开放态度就更为重要,如何通过碎片动荡而隐蔽多变的各种信息来提炼关键逻辑,来接近经济周期的真相就显得相当重要。近期卢锋出版的《搞对价格  管好货币》、《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可谓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十年思考录。 

搞对价格,管好货币》中的不少文章曾发表于FT中文网等财经媒体,其文字浅显易懂,结集之后内容也更有系统性,涉及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大势、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宏观经济与就业形势、中国式宏观调控与改革、资本回报率与产能过剩、美国经济形势与欧债危机演变等方面议题,为一般读者理解宏观经济,提供了简洁明了的入门阶梯。 

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分量厚重,上下两册收录的论文和报告,涵盖了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比如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生产率追赶、资本回报率估测、就业转型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等等。无论数据还是理论都成系统,不仅涉及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情况运行周期,对于宏观经济的逻辑以及常识也剖析得当,不仅对于公众有所帮助,相信对于专业人士也会提供不少参考。 

卢锋教授对于宏观经济的独到观察,我认为首先在于他理解框架之中对于开放宏观的重视,这一改将宏观经济学放在封闭情况下研究的弊端,对于理解中国这样大国经济现实情况尤其重要,也为中国的发展政策讨论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比较视角。他将中国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景气扩张阶段、大幅V形波动阶段、减速调整阶段。 

也正因此,他对中国崛起对于全球经济的改变尤其敏感,强调“中国经济追赶加速不仅是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史最重要事件,也是理解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以至社会生活演变的最重要经验背景。”他根据IMF全球数据库信息估算,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2010年~2015年可能会达到25%~30%,如不出特别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十年内超过美国。 

宏观经济学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国情况如何呢?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也愈加吸引研究者,犹如一道耐人寻味的谜题,从庙堂到江湖都不乏关注甚至有娱乐化倾向,但是学院派经济学家以及市场派学家都面临一定局限。随着现代经济学已经越来越理论化,宏观经济学也是如此,但是在完美的模型与漂亮的论文等“黑板经济学”之外,不少学者对于真实世界的经济运行既无感受力也无兴趣。如果既要谈论中国经济又不了解现实情况,其结果就是与现实隔了不止一层,其研究很难令人信服;至于市场派经济学家,虽然为一些学院派所不齿,但是随着近些年中国市场开始重视宏观经济运行,外资投行在中国宏观的话语权也被稀释,不少优秀的国内分析师脱颖而出,也不乏自身独立框架,比如高善文、刘煜辉之类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市场派也有其局限之处,其中一些人也难免受到机构以及市场因素驱动,不得不专注客户需求,过分注重短期波动,其独立性也遭受质疑。 

卢锋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思考有别于一般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以及市场派经济学家,一方面他注重真实世界的变化,其研究多以数据以及调研为基石,另一方面大学尤其国发院的自由独特的研究环境,也使得其能够保持独立,不为发表或市场因素所累。他此前研究兴趣在于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逐步转向较多关注中国开放宏观经济领域问题,其原因在于“新时期中国经济追赶提速在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提出许多具有认知挑战性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使任何愿意寻求理解的经济学人都难以无动于衷,一旦有机会思考与研究便欲罢不能”。 

中国改革三十年了,市场化改革还在推进,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利率、能源、信贷等很多核心要素仍旧没有全面放开,这也造成诸多宏观经济运行不畅问题的渊薮,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对应必然难以继续,卢锋亦强调深层体制扭曲与政策局限性引发诸多失衡,而深化改革将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追赶的必经之路。 

近期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宣称,就经济规模而言,中国可能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更大规模,也对应更多难题,这对于宏观政策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式的宏观经济也对应着中国式的宏观调控,很多独特的问题正在于行政之手对于市场的扭曲,但是在年复一年的叠床架屋之下,纠正这些扭曲也不是一拆了之,也不是朝夕之间可以达到,可能的改革路径需要系统设计,也需要各界的努力,学界的贡献必不可少,卢锋教授的洞见值得重视。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