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在黑龙港流域片区脱贫勇当先锋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端、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黑龙港流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大名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甩帽、惠及民生的重点工程来抓,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1+1”结对帮扶等多种扶贫方式,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帮助8.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该县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一、摸清底数、分类施策,提升扶贫的精准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精心制定了《大名县早日脱贫出列争当脱贫试点县扶贫规划(2014—2017年)》,为全县早日脱贫甩帽明确了时间表、制定了路线图。年初,从扶贫、统计、民政和各乡镇抽调2000多人,对全县贫困村、贫困户情况逐一进行了摸底调查,切实摸清了全县贫困人口底数、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按照资本到户、权益到户、效益到户原则,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重点开展产业扶贫,通过扶持发展一批种植、养殖园区和新型家庭手工业项目,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之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纳入低保,实行底线保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通过组织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安排机关干部分包贫困户,定向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让一户贫困户过不起日子。
二、突出重点、培育产业,提高扶贫的针对性。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向扶贫重点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按照“规范化运作、产业化推进”的思路,根据扶贫重点村的实际,规划建设一批带动强、见效快的特色种植、养殖园区,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扶持园区加快发展,力争每年建成养殖园区8-12个、特色种植园区8-10个,集中力量打造3-4个现代化农业片区,通过提供小额度贷款、开展技术培训,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扶持壮大特色家庭手工业。依托县内草编工艺、鱼网编织、风筝加工、汽车座垫编织等特色手工业基础,通过财政补贴、贷款扶持,帮助争取订单、寻找销路等方式,扶持特色手工业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增收,力争有1万个贫困户通过发展家庭手工业实现认定增收。加快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按照“扶贫扶出产业,农业长出工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重点扶持面粉、花生、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龙头,力争每年扶持发展扶贫龙头企业5家,通过“龙头+基地+农户”模式,确保有3万人通过龙头企业带头实现脱贫。
三、创新方式、破解瓶颈,确保扶贫的实效性。通过扶持扶贫担保公司、增加互助金试点、扩大农民自立服务社放款范围、小额信贷贴息等多种形式,综合发力,破解扶贫资金瓶颈。壮大扶贫担保公司。搭建扶贫信用担保平台,发挥扶贫信用担保公司作用,通过嫁接财政扶贫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等形式,持续为担保公司注入资金,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放大倍增比例,撬动更多银行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力争贷款规模突破3500万元。增加互助金试点。按照“选准一个产业、配好一名会长、超前法纪教育、统一规范运作、强化后续管理”的思路,不断探索创新互助金发放模式,扩大互助金试点覆盖面,力争试点村达到60个村,投放资金量达到1500万元。扩大服务社覆盖范围。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大名县农户自立服务社依托,继续扩大试点乡镇范围,争取20个乡镇全覆盖,同时着力在个体放贷金额上求突破,力争年放贷资金达到5000万元。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充 分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以少量的贴息资金为“酵母”,积极探索到户贴息项目运作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放大倍增效应。积极探索土地、房屋确 权发证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争取邯郸银行“金财通”项目,仿效“金财通”做法,降低贷款门槛,扩大 扶持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开展培训,提升技能,增强扶贫的持续性。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使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引导贫困户从事二、三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和脱贫能力。加强专项技能培训。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依托县职业教育学校,每年开展5-10期免费专项技能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批技术专长队伍,培育一批空调安装、电梯安装、服装加工、家政服务等务工经济品牌,增加工资性收入,带动农民增收。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对有致富愿望、有致富门路,但缺乏启动资金的村干部,每年提供10万元低息贷款,帮助其发展生产。组织贫困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帮带一个贫困户,有效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其成为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