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张老建筑照片见证沧州城市变迁

07.06.2014  17:22

    

本报驻沧州记者 韩泽祥 文/图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它们巍巍屹立的身躯见证了城市的成长历程。55岁的“老沧州”宗增顺是一名建筑专题摄影爱好者,26年来,他走遍沧州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匆匆脚步。6月4日下午,记者在宗增顺家里看到了他拍摄的700多张老建筑照片。手捧着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宗增顺讲述了照片背后的一段段难忘经历。

   许诺不抽烟换来第一台照相机

    55岁的宗增顺是沧塑集团的一名退休职工,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1988年秋,宗增顺迷恋上摄影,但对于当时月工资不足百元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摄影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奢侈爱好。结婚没多长时间,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的宗增顺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一台照相机,但妻子迟迟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最后,宗增顺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许诺一辈子不抽烟,省下钱来买台照相机。“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台相机是国产的虎丘—135。”宗增顺说,第一台相机共花费了210多元钱,相当于他将近3个月的工资。相机买完后,还得买胶卷,拍摄36张照片的富士胶卷连同冲洗还得花费30元钱,“所以,尽管买了相机,但我根本就舍不得尽情去拍照。每当拍摄照片时,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生怕照不好浪费胶卷。

    回想起自己26年来用过的照相机,宗增顺如数家珍:“虎丘、理光、佳能胶卷、富士数码、佳能数码……”宗增顺拍摄照片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从当初的自行车换成摩托车,然后又被现在的家庭轿车所取代。

    700多张老照片见证城市变迁

    “有了自己的相机后,最多的还是给孩子拍摄留念照。”宗增顺说,当时的一卷富士或柯尼卡胶卷至少要拍摄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才到冲洗店里把照片冲洗出来。为了提高拍摄水平,宗增顺四处拜师求艺,“听说董延义老师是摄影高手,我便慕名前去拜访,向董老学习拍摄技巧。之后,听说冯天增老师擅长为摄影作品命名主题,我又向冯老请教。

    单位经常派宗增顺到北京、济南等地出差,看到大都市街道旁矗立的高楼大厦已难寻城市过去的踪影,宗增顺触动很大。他觉得,应该拿起手中的相机把身边的沧州城拍摄下来,当多年之后,城市变成另外一番模样时,这些照片便会弥足珍贵。回到沧州后,宗增顺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首先拍摄了自己童年时的乐园——— 位于沧州市荷花池旁祖辈留下来的一所故居;随后又将他自建的两间砖瓦房定格在镜头中;宗增顺当时居住的楼房当然也是他的拍摄对象。“现在看来,这些照片就特别珍贵了,这些地方已经找不到我故居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

    拍完自己不同时期的住所,宗增顺开始走街串巷,将沧州的标志性建筑、地方特色的路桥以及公园和车站等一一收入镜头之中。“从1988年到1995年,我拍摄了200多张冲洗的照片。1995年之后,我的相机换成了数码的,我们家便添置了一台电脑,我学会了将数码照片分门别类地保存在电脑中,也学会了使用图像处理软件。随后,我又学会了上网,登录摄影网站或论坛去鉴赏别人的作品。”宗增顺说,26年来,他冲洗的照片加上电脑中保存的老建筑主题照片共有700多张,这些照片见证了沧州城市的变迁,也记录了岁月匆匆的脚步。

    老照片勾起美好回忆

    宗增顺说,经常有亲朋或摄友到他的家中做客,每当翻看这些老照片时,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勾起美好回忆。“这是沧州饭店门前的情景,偌大的新华路上人影稀疏,还不时有拉煤的马车伴着清脆的马蹄声慢慢驶离。而现在的新华路已车水马龙,在早晚高峰期会拥堵不堪。拿着照片,想想20多年前的情景恍若昨日。

    更令人叹息的是,很多镜头中的建筑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缸市街当初是出售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的,现在孩子们恐怕已经找不到这条街的位置了。”宗增顺拿着照片一一列举:鼓楼街、东箭道、马道街、东营子、四合街、麻姑寺……这些小街巷已经淡出了沧州人的记忆;浮阳大酒店、鱼味斋、天一坊、向阳饺子馆、工农兵饭店……这些弥漫着诱人味道的特色餐馆也走出了沧州人的视线;劝业场、华泰商厦、天宝购物、小南门……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特色门店或萧条或倒闭。

    宗增顺表示,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出版一本自己的摄影作品集,然后举办一场摄影作品展。

【责任编辑:杨林】
喜迎重阳系列之四:石家庄首个“爱心敬老团”成立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事业中心副主任、河北新闻网Hebnews.Cn
如何破解老旧小区的改造难题 问题亟待解决
前几天陪同老爸去看望堂伯,堂伯住的小区在城乡接合部。河北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