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处处是风景——上半年廊坊新农村建设综述

13.07.2015  14:16

  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一条条道路整洁干净,一簇簇鲜花纵情绽放,一户户人家窗明几净……初夏时节,到廊坊的农村走走看看,你会惊喜地发现,一座座美丽如画的乡村正破茧化蝶、应运而生。

  近年来,廊坊按照“绿色、高端、率先、和谐”的发展定位,着眼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抢占先机,坚持做优生态、做美乡村,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推进路径,顶层设计、统筹施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廊坊特色、环境功能宜居的生态田园新农村。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淳朴的廊坊人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汗水改变着家乡。

  田野正绿,家园正美,廊坊大地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建设美丽农村让村庄靓起来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为实现这一目标,当下廊坊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美丽乡村,这是廊坊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次提档升级。

  灰瓦、青砖地,独具特色的民俗壁画与街道上镶嵌的古乐符号相互辉映,绿树掩映下的音乐会堂、亭榭长廊散发着古朴的韵味……站在街口向里张望,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这就是固安县屈家营村改造一新的村庄面貌。

  如果一年前来到这里,屈家营村可能不会在你的记忆里留下太多痕迹,狭窄的乡村土路,简陋的村房无序排列,和大多数北方传统农村相比并无特色可言。

  今年61岁的何泽香在屈家营村的老街生活了30多年,提起村里的变化,她说:“我们心里盼着改造,盼望着街道变得干净、漂亮。”何泽香回忆,没有改造前的土路又窄又脏,村民们私建的猪圈、厕所散落在村间,一下雨车都进不来。“现在村里的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给儿子娶媳妇都比以前容易多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广大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回应农民的呼声,适应农民需求,2013年,我市启动了历时3年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

  今年,我市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将工作重点由单村建设迅速调整为美丽乡村片区整体打造。按照全域推进和可持续推动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今年全市农提行动主要突出打造“2+6+20”示范典型。“2”就是北三县和固安县两个省级片区;“6”就是其它县(市、区)6个市级片区;“20”就是在两个省级片区核心区和6个市级片区外,筛选20个省级重点村作为精品村打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工作推进中,坚持充分发挥每个村庄的自然特色、生态特色等优势,用特色“擦亮”美丽乡村的品牌。北三县省级重点片区按照整体风格既相互融合、又体现差异性的原则,三河市展现城郊型农村改造提升成果, 大厂回族自治县突出展示传统保留村庄的改造提升成果,香河县突出体现新型农村社区风貌。固安县省级重点片区结合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突出东部核心区域村庄改造提升,实现城乡互动、产业互动。广阳、安次围绕服务主城区,建设环城美丽乡村示范圈;永清借势北京新机场和亦庄·永清高新开发区建设,突出打造韩村镇示范片区;南三县结合廊南森林湿地开发,建设生态田园美丽乡村示范带。

  市级安排2亿元农提行动专项资金列入2015年度财政预算,目前,已拨付每个省级重点村普惠补助10万元、规划编制补助3万元、村庄绿化补助2万元,厕所改造项目按照每户500元标准先期拨付每户250元启动资金,共计拨付6000多万元。在市级补助资金的引领下,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共落实财政专项资金13.95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07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今年,我市把中心村(新民居)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拓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载体和现实抓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强势推动,在高标准启动建设省级707个新民居示范村的基础上,着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县百点工程”,启动了2个中心村建设示范县、12个省级中心村示范点,走出了组团创建、集约高效、一体推进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建成多层公寓式新民居6.3万套,别墅式新民居5300套,2.8万户农民迁入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民居。

   培养新型农民让素质高起来

  建设新农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加强培训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十分必要。

  家住香河县安平镇的农民王金峰,今年年初顺利应聘成为香河凯华齿轮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真的要感谢县里搞的‘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让我学到了电工技能,找到了稳定工作。”王金峰说。

  从2010年底起,廊坊启动了“百万农民大培训”工作,目标是用5年时间免费培训农民100万人次。截至今年5月底,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累计培训农民99.08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2.72万人次,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4.82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11.54万人次,建起各级各类培训基地110个。培训内容涉及安全生产、维修制造、法律常识、农业技术、企业管理和家政服务等各个门类,其中的技能培训,80%的学员实现了就业。

  为让农民学到最想学、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我市在培训工作开展前,充分考虑农民意愿,深入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时间、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制定符合群众意愿的教学方案。同时,深入调研京津及本埠用工市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特色,把农民创业、就业技术需要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培训重点,开展易操作、见效快的实用技能培训,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还推动了产业发展。

  在集中办班、现场教学等传统培训手段的基础上,我市还创新培训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方式,增强了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培训过程中,在集中办班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现场操作,以直观、具体的教学方式传授现代农业技术。

  农民培训还使一大批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农村,蔬菜种植,鸡、猪、牛、蝗虫养殖以及其他特种养殖项目得到推广。通过项目带动,一大批农民走上了专业化养殖、规模化种植的道路。这种规模化生产,规避了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林菌间作”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侯桂森教授主持的一个国家级课题,为推广“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食用菌”技术,学院将校内的循环农业基地作为教学点,培训农民。侯桂森等老师还亲自走到农村,把培训课堂办在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种植。目前,这一产业已在广阳区北旺乡、香河县五百户镇等地得到推广,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每亩纯收入8000至10000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为促进就近择业,将培训的效果体现在提高农民收入上,我市还着力推动“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地培训、就近转移”等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培训后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学员招得进、学有成、就业快、能增收。我市在三河、永清等地进行入户调查后显示,被调查户年人均收入比培训前增加了14.8%。

   培育优势产业让腰包鼓起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市通过鼓励和引导村街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发展二三产业项目,以产业的发展支撑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互促。

  积极培育优势产业,突出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是廊坊人给新农村建设装上的一个高速马达。

  在一产上,我市依托环京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在二三产业上,鼓励引导城市工商企业向农村扩散、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依托其技术、研发、资本优势,集聚农村土地、人力和自然资源,实现城乡产业互动融合,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

  三河市燕郊镇大石各庄村的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注脚。大石各庄村对全村1000多亩老梨树进行了高接换头改造。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到5000斤左右,仅按每斤1.1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梨树的收入就可达到5500元,比过去提高了六七倍。

  如今,大石各庄村又先后筹办了“梨花节”、“采摘节”、建起了“农家院”。梨花盛开时节,洁白如雪、晶莹剔透的梨花吸引着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每年8月的采摘节,村干部引导村民利用各家庭院搞休闲采摘活动,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别有一番情趣。

  除此之外,大石各庄村立足于距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开展梨树认购。对城里人来说,只要300元就能吃到自己梨树上的梨,安全又放心。而对农民来说,1亩地的收入将达到1.5万元。

  与此同时,该村适时引导村民发展树下生姜种植,全村600多亩梨园得到了综合开发,树上长梨,地上种姜。如果按市场上每斤生姜3-4元,按每亩产姜2000斤计算,村民每亩又增收6000-8000元。

  有数据显示,廊坊通过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和已有的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率先实践,引导扶持,已启动实施一产项目28个、二产项目445个、三产项目321个,总投资157亿元,带动了2.1万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廊坊的农村已经呈现出村美人富的崭新气象。但廊坊人并不满足,他们正以筚路蓝缕的坚韧,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去实现新时期新农民的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