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永续发展探讨

27.05.2015  18:22

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国有林场的排头兵、时代的楷模、生态建设的骨干,在建设美丽河北、美丽中国的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五十三年来,塞罕坝人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鼓舞下,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将昔日荒地建成万顷林海,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拓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华北地区重要的人工林基地,为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依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相关主管科室(院、所)有关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对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状况的了解、分析、探讨,提出塞罕坝林业生态永续发展对策。

一、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发展现状

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2月由原国家林业部建场,1969年归属河北省林业厅(局)管理至今,位于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塞罕坝系满汉结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海拔1010-1939.6米,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人工林88万亩,次生林24万亩),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平均年生长量53.8万立方米,全场林木资产总值42亿元。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樟子松、野大豆、蒙古黄耆、刺五加和沙芦草5种,特有植物有光萼山楂、长柱多裂叶荆芥、金莲花、细叶白头翁、升麻、黄芩等120多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珍稀动物有豹、马鹿、梅花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

二、影响塞罕坝森林生态资源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塞罕坝森林生态资源发展的内在因素

1.树种结构单一:塞罕坝机械林场多年来始终以落叶松、云杉、樟子松为三大造林树种,大面积单层同龄人工纯林集中连片,致使树种结构不合理,落叶松占绝对优势,其面积和蓄积分别占了95.7%和97.7%。从经济效益分析,用材林蓄积量大,产材量高,但从生态效益分析,林分抗逆能力和后期生长速度下降,虫害频发,资源健康状况弱化。

2.林龄结构不均:各龄级林分面积均衡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理想状态。目前林场商品林以中龄、近熟林为主,“十二五”末期大量林分集中进界到近、成熟林,幼龄林面积比重偏低,且分布相对比较零散,从而造成林龄结构失调。

3.材种结构失衡:林场始终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未能提前规划培育大径材。塞罕坝机械林场大部分林分生产的木材,中小径木占93.8%;大径木只占6.2%。以坑木为主的林产品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未能有效地利用生长空间。

4.林产品内涵型开发不足:当前基本以销售原木为主,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的深加工等产业开发不足,资源向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向商品的转化率低。资源利用应逐步从单纯利用木材向发挥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种效能转变。

(二)影响塞罕坝森林生态资源发展的外界因素

1.林场边界安全问题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森林资源价值凸显,周边毗邻单位陆续提出了林权争议,恶性事件偶有发生。国有林场的边界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林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职工思想的稳定,影响着造林绿化成果的巩固与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也牵涉了各级领导的诸多精力。

2.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建设(指交通、电力)和工资、劳动保障等均未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国有林场被社会边缘化,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林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整体状况普遍较差,尤其是林区道路的单位面积长度和护林防火的基础设施、设备,单纯靠自我发展很难达到有关标准。

3.中、幼林抚育和公益林经营经费短缺。塞罕坝机械林场为提高整体林分质量,加速后备资源生长,每年需进行大面积的定株、修枝、透光伐、林下清理等抚育作业近3--10万亩,因难度大,成本高,所需经费由生产单位全额负担,给总场造成沉重负担。林场有63.48万亩的有林地界定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占有林面积的61%,其中有30万亩为人工针叶林,受保护区政策所限不能进行正常抚育,影响林分正常生长。同时公益林补偿标准过低,远不能满足正常管护资金所需。

4.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高。随着林场职工人数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导致管理费开支逐年加大,而国投事业经费明显不足,职工人员经费压力大。再者随着林木蓄积的增长,加之偏远难、道路闭塞、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等问题,林木采伐雇佣社会劳力生产费较高,势必影响林场的永续发展。

三、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永续发展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资源保护的主要任务就是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护林防火中,全方位地落实防火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警钟常鸣,把人人有责的普通概念上升到不发生火灾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防火的好坏关系到全场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把护林防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明确严格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和强有力的队伍,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强化专业队伍的培训、加强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实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永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和林场发展战略。塞罕坝机械林场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发展战略,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塞罕坝之所以有资源开发的优势和潜力,就是因为塞罕坝人经过53年三代人的艰苦奋斗才开创了这片护卫京津的绿色屏障。在保护的基础上管理好、利用好、开发好这片资源。所以,健全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是实现塞罕坝林业生态永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靠科技突破、科技创新强化育苗、造林、营林等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现代林业先进经营技术,积极探索科学营造林的新方法、新模式,努力增加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启动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工程,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利用引阔入针、引针入阔等诱导模式,逐步改善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抗逆性弱、景观品位低等生态功能低的局面。通过引育良种,逐步调整资源的树种、林种和林龄结构。

(四)建设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林的方略。一是加强商品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年采伐量小于年增长量的原则,以保证森林资源的稳定增长,并做好采伐后的迹地更新。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幼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禁毁林占地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公安执法力度,从源头控制盗伐、滥伐毁林违法行为和小片开荒的发生。四是严格遵守依法、依规;公开、公平、公正;互谅互让,兼顾当事人各方利益;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乡风民俗,尊重历史习惯,重事实、重优势证据、重调查研究;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原则。积极妥善解决国有林场与当地村组林地、林权争议,防止国有资源流失。

(六)依靠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其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永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也是实现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永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要从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方面全面协调,实现塞罕坝林业生态资源的永续发展。(塞罕坝林场:宋华祥、孙云龙、姜丽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