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09.04.2015  16:13
    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塞罕坝机械林场依托森林和生态资源,按照科学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保护优先,多措并举,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林业特色产业等,有效盘活森林资源,解决职工就业问题。     一、强根固本,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灵魂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是京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塞罕坝在蒙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土壤肥沃。但从清末开始,持续的战乱使塞罕坝遭受了大肆的掠夺和破坏,原始森林荡然无存,草原逐步退化成荒丘,寒风裹挟着流沙直扑承德,并威胁京、津地区。1962年2月国家林业部正式批准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1969年归属河北省管理至今。林场设有总场,总场下辖23个机关科室、6个林场、14个直属单位。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林场建设初期,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从全国19个省(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开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态性恢复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育苗和造林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成了塞罕坝森林植被的恢复,林场如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动植物近千种。在阻滞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年5月8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更名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在肯定了塞罕坝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也给了林场全新的发展机遇,进入到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阶段,塞罕坝全体职工抓住契机开始了林场生态旅游建设的新探索。   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作用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塞罕坝在保证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了林场的综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53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鼓舞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了88多万亩人工林,现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将昔日的塞外荒原建成如今的百万亩林海,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人工林基地,集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经营、自然保护和森林旅游于一体。不但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而且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拓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为地区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塞罕坝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要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保护好生态,经营好现有人工林,抓好攻坚造林和立地条件差的地区造林工作,做到增林扩绿,巩固绿色生态成果,为塞罕坝生态旅游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二、科学规划,依托塞罕坝资源优势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重大的生态责任,塞罕坝人经过53年来的奋斗与付出产生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培育了全河北10%的森林蓄积,创造了153亿元的森林资源价值,目前投入与产出比为1:44。53年来所植树木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赤道12圈。其生态价值还主要表现在:    1、防风固沙,华北平原由于春季干旱,再加上西伯利亚冷湿气流的影响导致华北春季沙尘暴天气时常发生,对华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正好处于高原沙漠的南缘,有效保护了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北京和天津等地区;    2、固碳释氧,华北地区经济尤其是石油、机械等重化工业发达,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巨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塞罕坝机械林场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约为每年660万吨,产生660万吨氧气,对维持地区的碳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3、涵养水源,华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匮乏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像一个巨大的水库涵养了宝贵的水源,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对维持地区土壤水含量和水循环,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保持生态多样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部分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发展失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塞罕坝的建设与保护不仅仅局限在植树造林这个层面上,在实践中林场职工们在努力构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在塞罕坝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包括鹿、野猪、袍子、野鸡、黑琴鸡、细鳞鱼等珍稀动物。   塞罕坝有这些独到的生态资源优势,就要在保护生态第一为前提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   三、打造品牌,依靠塞罕坝优质服务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享有“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游人休闲避暑的胜地、摄影家的画廊”等美誉,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建园22年来,公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皇家、民俗这三大优势品牌,精心规划,科学管理,化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通过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路子对林场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开发,实现了园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1、旅游产品的开发    (1)景观游的开发,塞罕坝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广袤的森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也是目前林场旅游开发的重点和林场最响亮的名片,通过丰富多彩的诸如探险,观光,与动物亲密接触等精品项目的推出化林场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    (2)皇家旅游的开发,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这块土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流贯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血统,更蕴含着清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博大。木兰秋狝在清朝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康熙、乾隆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历史印记,如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唤起大梨树沟景区的御道沟、哨鹿峰,第三乡林场的翠花宫,阴河林场的康熙点将台,北曼甸林场的塞北佛石庙子等景点,以及仙女泪洒梨树沟等有关传说不胜枚举。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旅游资源。   (3)民俗旅游的开发,塞罕坝认识到单纯的观光难以满足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林场境内及附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等资源。林场在旅游品牌与线路的设计时精选了独特的满蒙民族文化风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价值;    (4)地区组合,塞罕坝周围存在着大量零散的旅游点,它们具有一定旅游价值但还不足以单独成为一个景点,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林场将来旅游开发的方向就是整合这些零散的资源,推出大塞罕坝旅游区,这将在进一步扩大林场旅游竞争力的同时拉动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帮助周边人民脱贫致富。    2、景区保护    公园上下深知林场恢复建设的不易,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在林场建设中尽量做到建设风格与环境相协调,做到了公园近自然的发展。    坚持适度开发,每一个景区都有其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塞罕坝作为干旱地区建立的森林公园本身就比较脆弱,森林公园在开发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的承载力,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站、控制游客数量等方法尽量避免旅游对林场生态环境的干扰;    污染治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每一个景区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塞罕坝对环境保护予以充分重视。倡导生态游、环保游,并与旅行社和当地餐馆、旅店等达成环保协议,同时加大向游客的宣传力度,坚决惩处破坏环境的行为以证了林场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    野生动植物保护,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重点保护动物47种,为林场及周边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维持了生态圈平衡。       3、景区基础建设    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建设景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了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经过努力景区的接待档次和市场美誉度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1)道路建设,塞罕坝紧邻环渤海广阔的市场,道路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公园在市场空间的优势。林场目前基本建成了较完备的道路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2)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塞罕坝加大了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景区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并加强了对这些服务设施的管理,保证了景区运行的有序;    (3)旅游宣传,塞罕坝森林公园紧靠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公园着重加强在这些地区的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并主动与旅行社进行合作,打造森林公园旅游精品线路;   (4)提升服务水平,塞罕坝真正的旅游价值在于其能提供返璞归真的游览体验,而这有赖于林场服务人员的素质,林场大力加强对景区工作人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四、创新举措,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是发展塞罕坝生态旅游的保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保持生态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在不断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对维持华北北部地区生态平衡,保护京津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同时林场不断创新举措,利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 、林场职工维护生态安全,充分利用自身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合理开发挖掘森林草原、乡风民俗等旅游资源,并加大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合作,做大做强塞罕坝森林生态旅游。(塞罕坝大唤起林场 宋华祥 马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