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北】塞罕坝:昔日坝头风沙口 今朝绿色风景线

10.02.2016  21:57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郭 东

冬季的塞北林场很美。

草原天路雪后美如仙境!张家口草原天路被称作中国“66号公路”,连接着崇礼和张北。行进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山脊、草原、树林全部披上了白色的外衣,一片银装素裹。

再隔两年,50万亩绿树将把天路涂成绿色。”2月3日,刚刚完成防火工作的塞北林场生产科副科长李文立告诉记者,塞北林场负责草原天路两侧的林木工程管护。经过几年的努力,曾经荒芜的草原天路两侧已经被50万亩落叶松、樟子松等取代,仅2015年草原天路张北县境内就植树3000亩,崇礼区境内植树1万亩。

护住了林,草原天路生态旅游火了。塞北林场依托林区分布在草原天路两侧的优势,积极在林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目前已有31个农民造林股东在天路等林区建起了集餐饮、食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游,2015年户均收入突破6万元。

张家口是阻挡内蒙古高原向北京地区风沙南下的第一关口。”总工程师张德军是塞北林场的老人,见证了林场从昔日坝头“风沙口”到今朝绿色“风景线”的演变过程。

张家口塞北林场组建于1999年,承担着我省在张家口“再建三个塞罕坝林”项目的实施,沿坝一线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深33公里、方圆1500公里,涉及尚义、万全、张北等6个县(区)19个乡镇187个行政村。项目区集中在内蒙古高原向坝下山地的过渡带,海拔落差大,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在这样的地方植树,其困难超出想象。

提起过去,张德军的眼眶里浸满了泪水。他仍然清晰地记得,面对困难,他们一把铁锹两只手植树造林的艰难。17年的时间里,他们建成了沽源南场、西坝、南滩、冰山梁、崇礼桦皮岭和清水河上游治理等10处10万亩精品示范工程区。

17年来,塞北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染绿了一座座荒山,而且造就了一笔传世的绿色财富,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67%,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浩瀚林海。目前塞北林场拥有150万亩的森林资源,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沿坝一线筑起了一道2亿株全方位、立体式的绿色屏障,为京津阻挡沙源、涵养水源,为当地增了资源拓了财源。有人计算过,如果将塞北林场这些年来栽植的2亿多株林木排成行,可以绕地球5圈。

塞北林场不仅要成为生态造林的佼佼者,而且还要发挥技术优势,为更多地方输送绿色。”2年前,塞北林场场长王平许下了一个愿望,如今这个愿望正在逐渐实现。

北京携手张家口将承办2022年冬奥会。美丽绿色的冬奥会,背后有塞北林场的奉献。尽管有的小树还只有1米高,但G6高速公路迎宾廊道下花园到宣化段35.5公里披上了“绿衣”。从2014年开始,塞北林场负责G6高速公路迎宾廊道二期工程的绿化。到目前为止,34万株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木在道路两侧安家,工程受到省申办冬奥会领导小组的表彰。

因为林木,塞北林场百姓的脸上,笑容是美的。

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片绿色,这片绿色有我的功劳。”2月3日傍晚,沽源县莲花滩乡榛子沟村大雪封山,白雪皑皑。党支部书记王文花盘坐在火炕上,与在县城工作的女儿聊天,盘点一年的收成。如今,王文花与塞北林场股份制合作造林2.1万亩,林地里种上了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树。有的树木已经有碗口粗了,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而野生菌、柴鸡林下养殖、林药等林下经济也让她有了不错的收入。

如今,塞北林场正由单一的生态林业向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并重转化,林苗一体化建设、生态旅游、股份合作经营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环官厅湖绿色景观基地和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等工程让塞北林场实现了生态保护、农民脱贫、旅游发展、生态产业的“四位一体”。截至2015年底,塞北林场股份制造林面积占到了83.9%,3.6万户农民成了林场的股东,每造两棵树就有一棵是农民自己的。

碳汇交易,一个时髦的做法即将在塞北林场实现。近日,林场与中国碳汇基金会签订了《碳汇交易合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对林场2005年—2010年形成的55万亩森林进行实地勘测和资料验证后,认为至少有10万亩可以包装上市。

上市后,参与股份制的老百姓,靠碳汇就能赚到钱。”林场资源科副科长包艳峰估计,如果10万亩森林上市的话,按照一亩地300元计算,碳汇交易年收入可达300万元。随着树木的成长,上市林木的面积还会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