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塞罕坝催人奋进的“绿色传奇”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我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林场党员干部和职工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展现了他们忠于使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6月26日 《河北日报》)
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在塞罕坝生产生活的“苦”,“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正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绿色传奇”。
“绿色传奇”非一日之功。第一代塞罕坝人义无反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荒寒遐僻、黄沙漫漫的环境中创业拓荒,打赢了马蹄坑大会战,谱写出“六女上坝”的感人故事;第二代塞罕坝人紧握“接力棒”,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夫妻望火楼”,确保百万亩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第三代塞罕坝人创新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技术,培育新品种,续写着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进步史。
从第一个树坑,到112万亩人工林,时间雕刻了55圈年轮。55年,三代塞罕坝人用汗水浇灌着林木,为京津筑起“绿色长城”,涵养了水源,创造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55年,三代塞罕坝人铸就了以“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为内核的“塞罕坝精神”,续写着催人奋进的“绿色传奇”,开创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塞罕坝精神”常青,而且,伴随着百万亩人工林愈加茁壮挺拔。如同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愚公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一样,“塞罕坝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宝贵财富。
当前,我们正在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加快转型升级,还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管是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还是坚决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都需要继续弘扬“塞罕坝精神”,肩负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科学求实的态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征程中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郭雪营)
责任编辑:霍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