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秋收】张家口康宝:坝上莜面情

02.10.2015  10:22

坝上有三宝:山药、莜面、羊皮袄。莜麦是河北省坝上地区的特产,秋收之际,河北电台记者来到张家口市康保县,感受独特的莜面文化。

初秋时节,登上康保县邓油坊镇的一处山坡,秋风吹过已经变白的莜麦,麦穗“”地一下摇过来,又“”地一下摆过去。村民李月海家的莜麦正在加紧收割。

李月海:我种了三十来亩,这边是八亩来多。

记者:今年产量跟往年比怎么样?

李月海:跟去年差不多,去年也不算好,好的话就是一百五六,二百来斤。

记者:今年呢?一百?

李月海:今年就是一百多点。

莜麦学名裸燕麦,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康保县是我省莜麦的主产区,今年大约种植了30万亩。在康保,人们世代相传,莜麦和小麦是一对兄弟,弟弟小麦贪图安逸,选择的都是好地方,而莜麦选择的是高寒地区。莜麦子实的两头都有细细的绒毛,被人们成为莜麦毛子。

李月海:别的都跑坝下了,莜面怕冷,玉皇大帝给他套了两个耳朵。这不是莜麦有两个绒绒啊,说是给他套了两个耳朵。

据记载,汉武帝时期,汉军与匈奴作战,军需补给非常薄弱。汉武帝下令军队驻地垦荒,只有大臣莜司敬献的一种谷物生长迅速,产量较高,汉军以之为食,大破匈奴。汉武帝十分高兴,封莜司为大将军,将这种谷物赐名为莜麦。这样算下来,莜麦在坝上地区的种植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祖祖辈辈以莜面为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

邓油坊西村村民:莜面比别的还耐饿,适合咱们这个庄户人吃了以后,有劲头,就这个意思。确实比馒头、大米饭耐饿。

历史上著名的商路——张库大道就从邓油坊镇穿过,现在这条路是张北通往内蒙古化德县的张化公路,路旁有一家百年老店,老板王培军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他的曾祖父当初开了一家车马店,专门为往来于张库大道上的马帮、商队加工莜面,饭店到了王培军手里,特色仍然是莜面,“最早那会的莜面卷特别厚,他那个时候特别饿,一个人干面一斤,有的不够。就是莜面,放点土豆丝,放点咸盐,放点花椒面、葱花,完事,一点肉都没有。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个人干面有三两够了。

由于莜麦性寒,如果直接食用,胃受不了。所以在制作上,讲究三熟:莜麦要先炒熟才能磨面,和面时要用开水烫熟,最后再上屉蒸熟。目前,康保县的莜面有蒸、炸、烙、炒、汆五大系列、38个品种,其中仅蒸莜面就有17种做法。今年,康保县莜面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王培军的饭店,记者也忍不住亲自上阵,试着做一把栲栳栳。

莜面低糖、高蛋白,富含多种氨基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莜麦的保健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康保县已经有了三十多家莜面深加工企业,其中康龙粮油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开发出了多种莜面产品,每年消耗莜麦四千多吨。

经理焦永:现在是老年人愿意接受,将来很快中年人也都能接受。我觉得这条路是对的,对健康有利的商品,将来肯定是一个发展的方向。(河北电台记者曹力、白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