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基层文艺团体:人民在哪里,剧团就在哪里
井陉县晋剧团下乡演出现场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刘萍
“人民在哪里,剧团就在哪里。”——这是自今年4月份本报启动“基层文艺团体生存现状调查”活动以来,记者听到的最多、最感人的话语。
历时7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对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井陉县晋剧团、深泽县坠子剧团、隆化县河北梆子剧团、蔚县秧歌剧团、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等常年坚守基层的剧团追踪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当前基层县级剧团步履维艰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市场竞争、创新乏力等问题。
基层文艺团体是最接地气的一支文艺队伍,他们来自农村,常年服务农民群众;他们用艺术形式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着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冲击,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出现危机,它们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有关部门应制定出怎样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如何让珍贵的地方戏种得以传承?近日,我们邀请省内部分专家学者、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士以及来自县级剧团的负责人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省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
“农民要看戏,这是不争的事实!”常年在农村演出的井陉县晋剧团团长尹海军说,离开了农民,忘记了农村,“文艺为人民”就成了一句空话!
近年来,尽管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活动是不定期的集中行动,还未能大范围常态化。所以,大量常年面向农村,扎根基层的演出,还要靠县级剧团来承担。
我们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基层院团面临的生存现状和生活困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基层剧团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赶路两腿迈步,吃饭缺盐少醋。住在破瓦寒窑,睡觉只在地铺。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窝头。日演二至三场,累坏腰腿筋骨。常年走村串乡,饱尝万般辛苦。”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王晓英在戏曲界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他对县级剧团的苦,对戏曲面临的新问题了如指掌。他说:“基层文艺院团承担着向基层的老百姓传播党的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一般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最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果高雅的艺术不能占领基层文化高地,庸俗的、低俗的、媚俗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为人民吃得了苦,为人民守卫住土’,县剧团同行们的行动,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希望政府部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扶持。”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振儒坦言,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县县都有剧团,但现在,全省的县级剧团只剩下57个,而其中30%还存在着散团的危险。“资金捉襟见肘、人才流失断档、创新剧目乏力以及农村演出市场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成为阻碍县级剧团长足发展的‘绊马索’和‘瓶颈’,必须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