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基层干部呼吁建农村“应急避难所”

02.09.2016  10:35

本报讯(记者 王彬)“7·19”特大洪灾让邯郸、邢台等地损失惨重,如今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近日,邯郸市灾区一位基层干部根据本地实际,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山区农村“应急避难所”建设力度,让群众在灾难来临时拥有一处相对安全、生活设施更完善的临时安置场所。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干部介绍,此次特大洪水中,他们的村庄变成了一座孤岛,周边各村均与外界失去联系,道路、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出行只能依靠双脚。村里原本储备的沙袋、铁锹等应急物资,在“实战”中明显准备不足。

因为没有设置专门的避难场所,也缺少抗洪、逃生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房屋被水冲毁,还出现了人员伤亡事故,众多灾民有的投亲靠友,有的进入村委会、学校,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众多自然灾害难以预料,无法避免,人们只能提前做好各种应急避险工作,防患于未然。灾区群众普遍认为,生命高于一切,安全可靠的应急避难所是减少灾难损失的有效手段,应当列入灾后建设项目之中。

现实生活中,山区农村比较分散,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很难将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到一起,应急避难所应依据各村的人口、地形特点建设,尽可能做到每村一处。在汛期到来之前,要备足必需的食品、发电机、通讯、救生、医疗卫生等器材,及相应的管理、技术人员。

另外,灾后重建涉及各行各业,为将有限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应当设立指挥部,在征求各乡村意见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协调各部门高效、有序开展工作。

这位基层干部还通过亲身经历指出了统一规划的必要性,比如交通局修建的是公路挡墙,水利局修建的则是堤坝,如果两个单位提前沟通,共同建设,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更好地防水护村、护路,蓄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