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垃圾分类推广之道 多地创新模式可圈可点

27.05.2017  09:11

        垃圾分类已经逐渐脱离纯鼓励时代,强制分类新规落地,试点工作的展开意味着,我国垃圾分类要动真格。那么,我国的垃圾分类探索都有了哪些成功模式呢?

  依我国现在的垃圾处理状况来看,走垃圾分类道路,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是最佳选择。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各地创新模式的探索将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器。

  上海崇明

  最初,垃圾分类模式探索最有成效的莫过于各种积分兑换,用实物奖励的方式调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上海崇明也是采用这类模式的地区之一,如今“绿色账户”已覆盖8万户居民。“绿色账户”中储存的是“绿色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礼品。

  “绿色账户”这样的概念利用了奖励机制,一方面引导居民主动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调动居民长期分类的积极性。据悉,崇明小区垃圾分类活跃度超过了90%,居民观念正在持续改善中,预计年底覆盖规模将达14.9万户。

  江苏南京

  随着“绿色账户”、“绿色存折”、“绿色积分”这样的概念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引进了这类奖励机制以保障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江苏省南京市尧化街道也采用了这种模式,但是不仅如此,正在向全市推广的“尧化模式”中还有一种创新方法值得效仿。

  尧化为了撬动年轻人参与,直接将垃圾分类编进了教材,从校园入手根植垃圾分类理念。据尧化的街道负责人说,在年轻人中推广垃圾分类仍有难度,想要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战果必须从强化垃圾分类意识着手,而编写教材进校园无疑是最有效的模式。

  福建厦门

  作为“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福建厦门集百家所长,一面发放“智慧环卫绿卡”,一面建立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每天在垃圾分类投放处会有专人检查垃圾分类正确与否,随即居民手中的“智慧环卫绿卡”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

  每家每户领取的垃圾袋上都有二维码,采取‘一户一袋一码’的方式与居民家庭信息绑定。同时,厦门市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还招募了垃圾分类督导员,并定期组织展开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不仅如此,从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到社区、幼儿园,垃圾宣传工作可谓是见缝插针。

  北京市

  前有二维码绑定居民信息,后有手机APP一键传呼,“互联网+”正在助力垃圾分类向着系统化、科学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北京市“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探索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解决了垃圾分类推行中的多个难题。

  利用智能网络,手机APP一键预约垃圾上门回收服务,还支持一键呼叫专家上门回收废品。在北京市,已经有50个社区启动了手机APP助力垃圾分类模式,充分推广垃圾分类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由于操作简单、服务快速,标准规范,年轻群体的参与度有了质的飞跃。

  湖南长沙

  除了这些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其他一些城市的创新模式探索也进入了正轨。湖南省长沙市在“互联网+”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长沙引进了智能垃圾分类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了五类垃圾分类体系,正式开启智能化垃圾分类生活。

  长沙引进的智能垃圾分类机形象高端,使用便捷,由3个垃圾分类箱组成,上方直接配备称重盖板。居民只要刷卡称重,垃圾即可自动入箱,投放数据实时传送,形成积分。而且,长沙还委托专业的环保公司进行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安徽铜陵

  搭乘“互联网+”的顺风车,垃圾分类迎来了自己的信息化时代。安徽铜陵也抓住了这个契机,为垃圾袋办了“身份证”,为垃圾分类找到了高科技新模式。铜陵市以强化“两端”为立足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启了垃圾分类技术实践。

  一方面,在垃圾分类收集端,二维码智能卡、信息化管理等技术手段齐出;另一方面,在处理端,将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垃圾焚烧等处理方式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极致,做优不同的垃圾处理终端,让分类后的垃圾有地可去。

  当然,这些城市的垃圾分类模式探索也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有效实践将接踵而至。随着我国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视,探索出顺应国情,顺应省情,顺应市情,顺应乡情的因地制宜模式会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