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没有垃圾分类处理意识 投放运输处理需成产业链条
记者来到石家庄石家庄神兴小区,看到垃圾依旧由人为进行分类
燕赵都市网记者张宁/文 摄影记者张航/图
对于目前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置环节遭遇的尴尬问题,曾在台湾考察垃圾分类回收的河北省环保协会副会长张忠民教授表示,垃圾投放、收集、处置三者想要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只有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才易形成,否则财政投入太大,政策很难落地。对此,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斌认为,垃圾分类投放的目的是为了资源重新利用,如果尚未构筑起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的系统,垃圾分类后混收混运依旧,肯定难以破解整个垃圾分类的困局。
明确垃圾分类
“我曾到过台南的一个渔村,和当地渔民一起吃鱼。吃完饭后,他们去村口的几个大垃圾箱丢垃圾,居然快餐盒和里面的剩饭分开投放,而且筷子和塑料勺也分开。”曾去过台湾的张忠民对当地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之强十分惊叹。
他回忆,台湾的社区面积较小,且一般只有两三层,只在小区门口方有分类垃圾箱,并且有专门人负责管理,并告知市民手中垃圾如何分类。“他们手里都有一个小册子,里面有详细地区分垃圾的介绍。”张忠民表示,对于石家庄神兴小区目前垃圾分类情况不太好关键在于居民对垃圾具体分类还不够熟悉,如果非常熟,随手就能丢进正确的垃圾桶。
公益组织在民间倡导
对于目前垃圾分类反反复复的现状,张忠民认为在垃圾分类初期,很多城市都曾出现这种状况。“台湾在推行垃圾分类时,也曾有几年的中断期。”他认为,垃圾分类的最原始动力来自于居民,而台湾群众良好的分类基础多是在NGO(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推行的。
他举例称,在台湾垃圾分类中断的那几年,是由一个慈济功德会的公益组织不遗余力的在民间倡导,政策才得以坚持。该组织在全台湾省设置了众多资源回收站,而且工作人员都是义工。为了完善垃圾分类,这些义工曾将无油墨的白纸和其他纸分开,将家用电器拆除后按不同种类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工作做的十分细致。
此外,他表示公益组织义工除了身体力行外,还会引导市民了解垃圾分类。比如在台北的乞丐集中区,公益组织会发放食品,但在同时会带着分类垃圾桶,教流浪汉如何将快餐盒、筷子、塑料勺子以及食物残渣分类投放。他认为,以目前石家庄垃圾分类情况,民间组织介入进行倡导,是改变市民习惯的好机会。“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改变市民观点,只要坚持下去慢慢来总能见到成效。”张忠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