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克服治污“一刀切”思维
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即将开始。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意见指出,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订可行方案,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据新华社5月28日报道)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是传导环保压力、压实工作责任的有效举措。两年多来,在中央环保督察巡视的引领下,不少地方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越来越主动,以“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强化环境保护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可也有一些地方不是以此为契机切实反思、整改,而是采取种种办法敷衍应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就是典型的做法。
201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撰文称,一些地方为了应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和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大搞临时突击,进行比较极端的执法,不仅让正常排污的合法企业限产停产,还关闭小豆腐坊、小面馆等民生项目,拆除农户的养殖网,有的甚至封闭农户的柴火灶,导致老百姓生计困难。群众称之为环境保护“一刀切”现象。
“一刀切”是一种懒政,暴露出一些地方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治理污染本该精准识别、精准管控,企业哪些该关停取缔、哪些该限期整改、哪些要搬迁改造,应做到分门别类、心中有数,而一些地方却根本不下这个功夫——平时要么不把环保放在心上,不管不问,要么对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纵容,而一旦环保督察压力加大,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结果,一些企业本来可以实现转型,有关方面却将其直接关停;一些企业付出巨大代价购买安装了环保设备,却在检查期间受到与污染企业同样的关停待遇;一些企业环保已经达标,却也不得不限产停产……
“一刀切”是一种欺骗,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些地方在环保督察期间,工厂关门、市场停业,然而,环保督察组走后却“死灰复燃”,甚至产生报复性反弹。在这些地方,“一刀切”成了欺骗督察、寻求过关的手段,只有蒙混过关、敷衍塞责之意,而无真心检讨、切实整改之心。
如此“一刀切”不但给企业、商户的正常生产造成无端干扰,给居民就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会给人留下“环保就要影响正常生活”的错误印象,给环保督察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违背了环保工作的初衷,拉低了公众对环保的认同度和支持度。这样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视。
雷厉风行并不等于简单粗暴,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从生态环境部禁止环保“一刀切”的工作意见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对这一基本道理掌握得还不够到位。对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让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思维习惯,让严格管理、精准施策成为行动自觉。这样一来,不止是环保工作,其他各项工作都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务实有效。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