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昨天发布《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依据《预案》,轨道交通连续中断2小时即为运营突发事件,需采取应急措施。要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实施分区封控、警戒,同时设置交通封控区,防止发生大范围交通瘫痪。
省级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
昨天发布的《预案》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因列车撞击、脱轨,设施设备故障、损毁,以及大客流等情况造成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突发事件并不适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预案》将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四级。
《预案》规定,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运营突发事件时,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初判发生较大、一般运营突发事件时,分别启动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即可算作突发事件
《预案》中,四级事件的区分指标包括人员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数额、连续中断行车时长三类。其中,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分级,以伤亡人数为例,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为一般;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为较大;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为重大,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为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指标,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即可算作突发事件,1亿元以上则为特别重大。
与其他突发事件不同的是,轨道交通在一般、较大、重大等3个等级增设“连续中断行车时长”指标,连续中断2小时即为运营突发事件,需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其中,一般是指2小时以上6小时以下,较大是指6小时以上24小时以下,24小时以上为重大(“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
《预案》规定,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实施分区封控、警戒;设置交通封控区;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程度,划定警戒区等措施。依据《预案》,地铁运行连续中断达到2小时,相关部门就可设置交通封控区。
突发大客流需预警并可限流、封站
《预案》要求,因突发大客流、自然灾害等原因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时,要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对于突发大客流预警,视情采取限流、封站等控制措施,必要时申请启动地面公共交通接驳疏运。对自然灾害预警,要做好相关设施设备停用和相关线路列车限速、停运准备。
北京落点
一季度北京地铁停驶同比增142%
46起,这是今年一季度北京市轨道交通发生的突发事件。《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北京市副市长张延昆在上述条例出台前透露:一季度,跳入地铁轨道、信号故障导致列车停驶等突发事件同比增长142%。
仅以坠轨事件为例,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从今年1月1日起,北京地铁共通报过近10起坠轨事件。上述坠轨事件中,从乘客坠入轨道、列车停车到恢复送电恢复运营,通常在10分钟左右。一般来说,乘客坠入轨道后,列车司机会采取紧急制动,随后地铁工作人员会对轨道采取断电措施,再将乘客抬出轨道。而依据新实施的《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擅自进入轨道运营正线引起严重后果的将入刑。
据了解,国际地铁协会用两次5分钟以上延误间平均行车公里数作为安全可靠性指标之一。两起“5分钟事故”间列车持续走行公里数越多越好。2013年北京地铁公司实现了两次5分钟以上延误间行车275万车公里,截止到2014年9月,地铁公司两次5分钟以上延误间行车为426.6万车公里,这项指标在国际地铁协会31名成员中保持领先水平。
北京地铁有70多个专项应急预案
北京地铁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北京地铁公司有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首先有一个综合性的应急管理预案;其次,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有70多个专项预案,这是第二层级;再次,到了车站和项目部一级,有现场处理体系。“整个应急预案体系,这三个层级,所有突发事件、大事小事都涵盖在里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地铁公司有针对自然灾害的多个专项预案。比如从6月1日开始,针对下雨天气,会有防汛预案;到了冬天会有雨雪天气预案;近年来还有针对雾霾天气的预案。同时,不同的自然灾害预案都有对应的现场处置预案,具体落实到每个车站、每个车辆段和每个责任人。
对《预案》中提到的大客流,北京地铁应急指挥工作人员介绍,在实践中,地铁会根据以往的运营经验以及主动搜集到的大型活动信息发布大客流预警。
针对大客流冲击,地铁公司会设置常态化的限流车站。针对突发事件和突发的大客流,所有车站都可以临时采取限流措施,比如关闭出入口、调整进站闸机的方向、封站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
释疑
连续中断运行2小时算突发事件?
为何在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中新增“连续中断行车时长”的评级指标?
同济大学轨道交通研究专家孙章教授解释称,连续中断行车时长是行业内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安全管理的水准,中断时间越长对社会影响越大。“一列车一般有1000多人,如果行车中断一段时间,要有多少辆公共汽车、大巴士才能疏散拥堵人群?”
孙章说,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风险源主要有设备故障、人的问题、管理制度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四种,人的问题如人主观不守规章或客观的因人体条件发生意外,环境的问题包括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社会事故。这些风险源的综合指标是连续中断的行车时长,中断时长反映出风险控制的能力,中断时长越少,说明风险控制的能力越强,恢复运营越快。
孙章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目前政府在购买轨道交通的社会服务时,连续中断行车时间是很重要的指标,“中断一刻钟以上多少次”、“中断半个小时多少次”都需要考察。
连续中断多长时间算“突发事件”?孙章表示,业界对此有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应该要求更高一点,中断时长1小时或更短就算“事件”。但业内人士认为,中断时长规定得太短可能会对乘务人员造成压力,发生中断时,可能有工作人员为了不造成“事件”抢时间,贸然恢复行车从而可能酿成大祸。他认为,现在的标准或许是考虑了上述意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