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印·寻访]地道战:冀中人民抗战的“地下长城”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三十四
冉庄地道战遗址。长城网 吕晓红 摄
王彦军讲诉冀中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长城网 吕晓红 摄
长城网7月19日讯(记者 吕晓红 王培炎 见习记者 石柳月)“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首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已成为几代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电影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冀中抗日民兵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独特的地道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是享誉中外的“二战”奇观。
重温地道战记忆
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河北保定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看展览、钻地道、听故事,感受冉庄人民光辉斗争的业绩。
冉庄是全国百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抗战期间,冉庄人民创造了神出鬼没的地道战,被誉为“二战奇迹,冀中典范”。从1938年开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被授予“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成为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光辉典范和缩影。
走进冉庄地道,人们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经过长长的“时间隧道”,记者走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纪念馆主要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纪念馆自建馆以来,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冀中人民的地道斗争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人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地道战精神不能忘
从地道里走出来,走在冉庄的街头,你会发现,街头布局以及一些老人的装束和影片《地道战》中场景一模一样。在冉庄,家家都有地道。在高家庄民俗大院,一位头扎白毛巾,身穿白色坎肩,脚踩一双老布鞋的老汉,俨然一副抗战时期的民兵模样。经了解,这位老人名叫王彦军,今年65岁,他的父辈就是当年地道战斗争的亲历者,他就是听着地道战的故事长大的。
王彦军告诉记者,冉庄起初挖得并不是地道,像山药井和白菜窖之类,只是为了藏身。随着战争的推进,只有一个出口不行,如果被侵略者堵住就跑不了,最后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充分体现了人民无穷的智慧。“只要周边哪个村遭到侵略,四面八方的民兵就会通过地道聚在一起共同抗击,给侵略者以重重的打击。”
高家庄民俗大院屋内的墙上,挂着王彦军与许多名人的合影,还有很多与外国友人的合影。他说,作为“高传宝”的后人,他要把地道战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地道战精神永远不能忘。
地道战是冀中人民在游击战争中的伟大创举,成为抗日军民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的“地下长城”。王彦军告诉记者,地道战是父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改变了冉庄人民的生活。
半个多世纪过去,冉庄地道战遗址雄风犹存,巍然矗立,它的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以它捍卫和平的爱国主义精神警示人们,勿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