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原理至关重要 灵活运用知识

14.10.2014  12:42

  在高中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抱怨地理很难,地理也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北京四中网校地理学科教师王艳欣表示,高三学生为了提高地理成绩,必须掌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原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灵活应用知识。

  地理知识点繁多,王艳欣认为,学生没有头绪是肯定考不好的。虽然现在的高考总说是一种能力的考查,但是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离开了知识谈能力,能力将是一个空架子。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地理的核心知识,比如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因此在重构知识的过程中,王艳欣老师建议学生要做到以下两点:

  1.对概念做到充分的理解。概念复习往往是学生忽略的方面,因此在高考中会造成失分,失分的原因就是对概念的“一知半解”或者是“张冠李戴”,因此在高三复习中要加强对地理概念的复习。具体的做法就是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罗列出来,一一对比,找出差异,比如大气受热过程中所涉及的概念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真正地做到理解。

  2.掌握原理规律等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如:地图、大气运动的规律、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因为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引用课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问题情境,从而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们需要深入地理解原理和规律,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高三复习中达到较好的效果。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作要求。据此,王艳欣认为,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整体思维观的形成。学生主要需要建立三观,即位置观、整体观和差异观。

  1.地理事象的位置观。根据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地理原理来定位。如:根据某个地方具有地中海气候特征,就可以推测这个地方位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所以根据具有显著特征的地理规律,如气候类型、河流径流量变化、农作物及其熟制、自然带和洋流、日影朝向等的分布规律,再结合相关的文字、数据或图表,可为推测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提供方便。

  2.区域的整体观。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

  3.区域的差异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的道理,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来源:法制晚报)北京四中网校地理学科教师 王艳欣

编辑:【梅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