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地方病三年攻坚,保障人民健康

30.01.2019  19:20

  访谈时间: 2019年1月29日

   访谈嘉宾: 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常委主任:孙殿军研究员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陈家旭研究员

   主要内容: 防治地方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通过几十年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取得哪些进展?今天特别邀请到有关专家进行答疑解惑。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张朝。我们知道地方病多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寄生虫病是多种寄生虫分别或合并感染人体引起相应症状的一类疾病,曾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那么,目前我国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情况如何?我们怎样能更好的防治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今天特别邀请到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孙殿军主任和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健康教育中心陈家旭主任,欢迎两位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首先请两位专家先和网友打个招呼。

   [孙殿军:] 各位网友好!

   [陈家旭:] 网友们好。

   [主持人:] 说到地方病,大家首先会想到碘缺乏。请问孙教授,碘缺乏的成因是什么?如果碘缺乏病达到消除后,还需要继续吃碘盐吗?

   [孙殿军:]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外环境严重缺碘。地球在第四季冰川期的时候,通过冰期和间冰期,反复持续了约250万年。原来地球土壤中的含碘量是比较高的,通过第四季冰川期,土壤里面的碘随着地球表面冰川的融化把碘带到了海洋里。现在地球的土壤都是岩石,慢慢风化,变成了现在的“新土壤”。“新土壤”里面的含碘量是过去熟土壤里面的1/10。现在土壤里的碘基本上都是从海洋里补充的,通过大气蒸发,带动大气的环流,以雨水的形式,把碘降到陆地土壤里。这种土壤补充碘的形式,需要数万年时间才能把土壤里的碘补到像过去那种熟土壤的水平。但是,大家知道碘对人体来说是不可少的,人体里的碘主要富集在甲状腺里。人停止补碘,只能维持2-3个月。如果不继续补碘,会缺乏甲状腺激素,对儿童来说会影响生长发育;对胎儿来说,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智力发育。正常人也需要甲状腺激素,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要适量。因此,基于两点:第一,由于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基本原料;第二,外环境缺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补充碘。补充碘最好的方法就是食用碘盐,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目前,全世界有130个国家处于碘缺乏的国家和地区,有108个国家是强制性进行补碘。我们国家是1994年开展的普遍食盐加碘,使我们国家的碘缺乏病很快被控制住了。到2000年,我们国家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但是,还要举一个例子,也是从事碘缺乏病的同行经常举的例子。印度的勘克拉地区在上个世纪采取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论,认为这是对个人人权的不尊重,因此,2000年以后停止食盐加碘,但病情反弹严重,2005年以后又进行全面食盐加碘,病情再次下降。

   [主持人:] 谢谢孙教授的回答。还想再问一下孙教授,甲状腺疾病患者是否可以食用加碘食盐呢?

   [孙殿军:] 视不同的情况。对甲状腺疾病来说,进行补碘要看是什么种类的疾病,也要看病因是如何形成的,针对病因确定是否补碘。比如,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还有怀孕母亲患了甲状腺疾病是否可以补碘。这些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甲亢是很明确的,甲亢就是由于人体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多,造成了临床出现甲亢的症状。这种患者是不能再吃碘盐的。根据具体情况,不仅是不能吃碘盐,富碘的食物也不能食用。甲减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就是由于缺碘造成的,必须通过食盐来补碘。如果是由于碘过量造成的,碘过量很明确的可以造成甲减,尤其是亚临床甲减,这是我们国家和国外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证明的,要限制碘盐的摄入。有一些甲减是由于手术将甲状腺全部切除或全部破坏引起的,这种情况,食用加碘食盐或未加碘食盐对甲状腺无明显影响。如果是部分甲状腺腺叶做了切除手术,还需继续吃碘盐。

   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来说,要看甲状腺功能的情况。如果是自身抗体阳性、甲功正常,这样的病人在临床上叫隐匿性病人。碘摄入量增加可以促进功能正常单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异常。这种情况建议适当限碘,可以食用加碘食盐,但适当限制海带、紫菜、海苔等富碘食物的摄入。甲状腺结节增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在正常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20%左右。甲状腺结节形成的原因比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加,人们都有患甲状腺结节的可能性。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无论碘缺乏还是碘过量都可以引起结节的高发。摄入碘要不多不少、正正好好。从预防的角度来说,要适量。出现了甲状腺结节,它分良性和恶性,要看它是否有自主功能,如果有自主功能,可造成甲亢,这种情况就不能补碘。甲状腺癌,从国内的大量流行病学证据和国外的主要流行病学证据来看,并没有发现补碘和甲状腺癌之间有直接的相关性。对于甲状腺癌的患者来说,只要甲状腺组织没有做手术,或者是做了手术之后还有功能,还需要吃碘盐。对于孕妇来说,无论她本身是否患甲亢,或者是有其他甲状腺疾病,只要准备怀孕,怀孕前3个月和怀孕期间,一定要吃碘盐,或者要保证充足的碘摄入。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她自身的生理需要,更主要的是保证胎儿和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对胎儿来说,在24周以后,自身甲状腺发育成熟,具有充分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可是,碘必须来自于母体。在这之前,正好是胎儿神经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所需甲状腺激素来自于母亲。所以,孕妇一定要补碘。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孕妇来说,还需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摄取足够的碘,及时调整治疗甲状腺疾病药物的剂量。

   [主持人:] 谢谢孙教授的回答。2018年是毛泽东同志《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2018年底,我们在余江特别组织召开了一场关于地方病(包括血吸虫病)三年攻坚的发布会。请问陈教授,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新时代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新任务是什么?

   [陈家旭:] 2018年是毛泽东主席发表《七律二首•送瘟神》60周年,他在60多年前向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消除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协作,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各地如火如荼的投入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去。江西余江县率先于1958年第一个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人民日报》发表了《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过》报道此事件。毛泽东主席看到《人民日报》的报道,感慨万千,“旭日临窗,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鼓舞人心的光辉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血防人”为之奋斗。我们国家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时期主要是以消灭钉螺为主。因为血吸虫病是由钉螺传播的,没有了钉螺,血吸虫病自然会消灭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虽压缩了一定的钉螺面积,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以化疗为主,主要是治疗病人。因为80年代我们国家引进了吡喹酮,这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且毒副反应很低。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治疗血吸虫病用的是“锑剂”,毒性很大,会引起病人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甚至于导致病人死亡。第三个阶段是本世纪初期到2015年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有1200多万的血吸虫病人、病牛120多万头、钉螺面积148亿平方米。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国家的血吸虫病防治取得的成绩确实非常大。原来有12个省市、自治区有血吸虫病的流行,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到了2016年,已有5个省市区宣布消除了血吸虫病,另外7个省的血吸虫病疫情也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截止到2017年底,我们国家的450个流行县,有215个达到了消除标准,还有153个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传播阻断标准也就是当地在近5年内没有当地病人、没有阳性钉螺。消除的标准就是在传播阻断的标准基础上,连续5年没有当地病人、病畜和阳性钉螺。

   中国所取得的血吸虫病防治成绩的最大经验就是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坚强领导、部门密切协作、全民广泛参与,同时,坚持“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始终依靠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时期,我们国家提出的新目标任务是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提到了这一点“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全国所有的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也就是到2030年我们国家要消除血吸虫病。我们国家还制定了《“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四川、江苏、云南、湖南、湖北五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的血吸虫病流行比较严重,要求两省分别有90%和70%以上的流行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发布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现症病人全部得到有效救治,防控措施全面落实,防控体系得到加强巩固,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要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方案、政策和规划要求,强化传染源管控关键措施,统筹综合治理阻断措施,提升群众防病意识,确保防治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以保障我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主持人:] 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新时代,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新任务很艰巨。请陈教授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寄生虫病防治进展情况。

   [陈家旭:] 除血吸虫外,我们国家过去的寄生虫病非常严重,种类非常多,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市都有寄生虫病,危害非常严重。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人群寄生虫的感染率达到50%以上,一半以上人口都有寄生虫感染。多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不断加大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力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像疟疾、蛔虫病、钩虫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特别是在丝虫病的防治上,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对我国考核以后,确认我们国家消除了淋巴丝虫病,我们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消除丝虫病的国家。像蛔虫感染这样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寄生虫病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我们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消灭疟疾。其实在2017年我们国家本地疟疾病例报告已降为0,也就是没有本地感染的病例。

   我们国家对寄生虫病进行过三次全国流行调查。1988年-1992年,原卫生部组织了第一次全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调查。那个时候的结果是寄生虫感染高达55%以上。第二次调查是本世纪初期的2001年-2004年,寄生虫感染率是22%左右。第三次调查为2014年-2016年,全国寄生虫感染率是5.96%,与第一次调查相比,总的感染率下降了92.34%,与第二次调查相比下降了84.05%,成绩非常显著。肠道线虫病,也就是所说的土源性线虫病,过去在我们国家非常严重,现在主要是西南部地区感染率相对较高,像四川、贵州钩虫的感染率还是相对高的,当地人到田间干活,接触泥土的机会多,也是这些寄生虫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华支睾吸虫病,在东北、华南两个片区的发病率比较高,如广东、广西、湖南和东北的吉林、黑龙江等,当地人有喜欢吃“生鱼片”“鱼生粥”等的习惯。人体寄生虫感染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国家对寄生虫病的防控要继续保持现有的防治力度。我们国家寄生虫病防治最大的经验就是部门协作、全民动员,落实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突出防治重点,实施精准防治,最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主持人:] 谢谢陈教授的耐心解答。有网友问在大骨节病防治实践工作中,防控大骨节病的关键是什么?请孙教授解答一下。

   [孙殿军:] 大骨节病是我国典型的一种地方病。说的直白一些,本来是在老年人身上发生的骨关节疾病,却在儿童身上发生了,造成的结果更有破坏性。轻者可以造成儿童关节变形,严重的会破坏儿童的骺板软骨,使儿童停止生长发育,成为侏儒。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们国家的大骨节病的流行比较严重,病情也非常严重。我国的大骨节病的病区分布在13个省份,从东北一直到西藏,涉及的人口达到4100多万。现在我们掌握的数据,病区县达到了379个,病区村达到21544个。我国大骨节病病情从上世纪90年代呈现断崖式下降。一般来说大骨节病是可防不可治,但现在有些治疗办法可以缓解病痛、改善关节功能。药物是一个方面,针对符合手术适应症的病人还可以采取置换关节等手术治疗办法。我国控制大骨节病主要是依靠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关键主要是针对病因预防。在病因研究方面,可惜的是到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病因。对大骨节病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病因学说,第一个是粮食中的真菌毒素污染学说。第二个是地球化学学说,某个微量元素缺乏,主要是硒缺乏。第三个是水质污染。

   我们国家针对大骨节病的一级预防是将这三种学说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的重点是遵从粮食的真菌毒素污染学说。因为通过大量的防治工作实践,无论是东北、西北,还是在西藏,通过更换病区的粮食,让病人吃非病区的粮食,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在病区,不吃当地产的小麦、玉米、青稞,让他们吃大米,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粮食的真菌毒素污染学说提出粮食受真菌污染产生了毒素,这种毒素比较耐热,煮饭的温度不能破坏毒素,如果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粮食就可造成关节的损害。国家地方病中心围绕着这个学说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用于大骨节病的防治实践。

   人体的骨代谢离不开硒,它是抗氧化物质。只要这个地方缺硒,不仅是环境缺硒,而且食物缺硒,人体的硒营养偏低,我们就倡导补硒防治大骨节病。针对一些地区水质不好,要改水,但通过大量的防治实践并没有看到改变水质对大骨节病病情有降低的作用。所以,目前,我们主要是针对病区的粮食质量和硒缺乏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国家地方病控制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大骨节病防治策略,而且已经公开发表,在国家地病中心编写的《大骨节病防治手册》中也有总结。防治策略的核心思想就是换粮,不吃地产粮。一是在大骨节病地区水源比较丰富的地方,不种旱田,而是种水田,让当地人吃大米,东北的大骨节病就是这样防治的。黑龙江的大骨节病曾经非常严重,过去当地是产玉米、小麦的地方,现在变成全中国产水稻最多的地方。现在找新发生的大骨节病比登天都难,现存的都是老病人;二是改种经济作物。有些大骨节病病区离中心城市比较近,我们让他们改种经济作物,从外地购买粮食;三是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西部地区利用国家天保工程,从外地输入粮食;四是保证粮食的质量,快打快收,让粮食快速干燥,减少真菌的滋生和蔓延。西藏最严重的大骨节病病区是昌都,昌都的大骨节病控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进入新世纪以后,西藏制定了大骨节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一些对口支援省份和单位出资购买大米,免费为当地居民换粮,很好地控制了大骨节的新发。

   我国西部地区采取集中办学、异地育人措施也很好的控制了大骨节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学龄儿童的“三包”政策,就是到了上学年龄的学龄儿童到学校上学,学校管学费、管吃、管住。目前,西部地区儿童中也几乎没有新发病人。有些病区确实是缺硒地区,就要补硒。通过近些年的调查来看,我国居民的硒营养水平都提高了。现在的粮食、食物都已经市场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市场流动的结果,把硒营养的鸿沟填平了,高的不是太高,低的不是太低。通过这些方法,全国已经基本消除了大骨节病。

   [主持人:] 感谢孙教授的耐心解答。请问陈教授,我国包虫病流行涉及的区域,以及我国现今的包虫病防治策略有哪些?

   [陈家旭:] 我们国家对包虫病的防治力度特别大,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部牧区,分为囊型和泡型。囊型的预后好一些,泡型的十年生存率很低,死亡率达到94%左右。当地都把泡型包虫病叫做“虫癌”,又叫它“第二癌症”,对西部的危害非常大。主要流行区域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甘肃、宁夏、陕西、云南及新疆等9个省区及新疆建设兵团,涉及368个流行县,受威胁人口近5000万人,是当地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青藏高原地区,当地的野犬、鼠、牛、羊特别多,主要是牛羊包虫病较多,用病牛羊的内脏喂狗,是造成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狗也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成虫寄生于犬的肠道,虫卵随犬排出的粪便污染牧草,牛羊在啃食牧草的时候把虫卵吃下去而被感染。牛羊卧在草丛中,虫卵会沾在毛发上,人接触牛羊毛就会有感染风险。

   国家在2005年启动了中央转移支付防治包虫病的项目,也是国家对西部地区包虫病防治的关心和支持,且防治包虫病的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统战部等12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70%以上流行县人群患病率控制在1%以下,家犬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目前,我国包虫病防治采取的措施是“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中间宿主防控与病人查治相结合”,加大传染源的控制力度,完善家犬登记管理,全面推行家犬拴养,控制并减少无主犬数量,定期开展犬只驱虫。对治疗的病人、病犬进行随访、规范管理,开展病人查治和救助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包虫病和家庭开展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加强家畜屠宰管理和免疫,实行牲畜定点屠宰,无害化处理病变脏器。加强家畜免疫,每年对当地新生存栏家畜进行接种。另外,还需控制鼠等啮齿类动物的密度,提供居民区安全饮用水等措施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 克山病的主要危害及目前的防控情况怎样?请孙教授给我们解答。

   [孙殿军:]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从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到西南的云南,涉及到我们国家16个省份,病区县达到328个,受威胁人口数达到6100多万。克山病曾经是我国威胁农村居民生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当地居民老百姓真的是谈虎色变,人心惶惶。克山病分为四种类型,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急型克山病发病急、病情重,上世纪50年代没有特殊的抢救办法,病死率能达到80%-90%。当年克山病常常集中在一个家庭发生,出现母亲和孩子都因为这个病死亡。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病非常重视。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制定了第一部《农业发展纲要》,把防治克山病和发展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克山病防治纳入到《农业发展纲要》。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关心克山病的防治工作,曾派当时的北京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白求恩医学院、西安医学院等单位以及号召病区省份的大学都参与到防治克山病的工作中去。周恩来总理曾经提出“要想研究克山病,要想搞清克山病病因,一定要到克山去”。

   北方地方病的代表病就是克山病,我国成立了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病防治工作小组,同时成立防治机构,形成了地方病防治网络。地方病防治网络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防治克山病。在克山病病因研究、病人抢救、预防等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到了上世纪80年代,急型克山病完全得到控制。上世纪90年代,只能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如四川,看到个别的亚急型克山病。它的易感人群是儿童。急型克山病是北方病区常见的地方病,主要发病人群是妇女和儿童。虽然克山病的病因不清楚,但也有很多病因学说,如营养学说。国家地方病中心看到这个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吃自产粮的农民,存在营养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在上世纪60-70年代,病区通过发放黄豆,补充蛋白质来预防克山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很多病区重合在一起,都是处于硒缺乏的环境,通过补硒,比如让老百姓吃亚硒酸钠片,人工向粮食喷洒硒肥等措施预防急型克山病。

   还有就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三防”“四改”。“三防”主要是指防寒、防潮湿、防烟。当时东北农村住的房子,外面很冷,屋里面烧炕,到处冒烟,而且很潮。“四改”是改善环境卫生、改良水质、改善膳食结构、改善居住条件。我们国家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土地开始承包,有更多的自主权。农民的膳食多样化,营养水平得到提高。这个病的病情是断崖式的下降,无急型克山病发生。90年代,亚急型克山病也很少见了。目前只有慢型克山病和潜在型克山病。慢型克山病常常是不知不觉发生的。过去克山病流行的年代,有些急型克山病被抢救过来,慢慢转变成慢型。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况,都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我们掌握的数字是全国不超过5000例。潜在型克山病数量也不太多,除不稳定潜在型外,其余病例基本无临床症状,仅有心电图的一些改变。现在我们主要是对慢型克山病进行管理,对潜在型克山病进行追踪,并进行监测。在过去病情严重的历史病区,今后要对防治措施进行监测和维护。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陈教授。目前,防控输入性疾病成为疾病防控的新挑战。在寄生虫病防控方面,有哪些输入性疾病?

   [陈家旭:]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力度在加大,大家走出国门去经商、旅游的多了,输入性寄生虫病也相应伴随而来,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例如疟疾,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6年全球有2.16亿疟疾病人,非洲占80%,有40多万人因疟疾死亡,主要是儿童。2017年,我们国家已经没有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报告的2858例疟疾病例都是输入性的,基本上都是我们国家的归国居民。血吸虫病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输入性疾病,我们国家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亚洲国家,除中国外,还有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等。而非洲地区和南美洲地区主要流行的是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根据统计,1979年-2013年间,我国共报道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有426例,涉及埃及和曼式血吸虫病,病人包括外籍人士、我国在外务工归国人员等。

   其他的输入性寄生虫病,如非洲锥虫病,也叫非洲睡眠病、昏睡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我们国家2014年和2017年共报道3例输入病例。第1个病例出现时,我们对这种病还不认识、不熟悉,诊断不及时,也没有药物,抢救不够及时,没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后面的2例,因为有前面的经验,诊断和治疗都很及时,这两个病人现在都很好。比如福建的这个病例,是去非洲某国旅游,到草原上看野生动物,被苍蝇样的虫子叮咬了,回国就发高烧,以为患上了疟疾。福建疾控中心在送检的血样中查到了锥鞭毛体,经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的专家鉴定为罗得西亚锥虫,再与WHO的专家联系会商,病人得到了很好的救治。罗得西亚锥虫引起的非洲锥虫病,起病急、发展快,如未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另一种引起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冈比亚锥虫。由冈比亚锥虫引起的非洲锥虫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烧、倦怠、嗜睡,最后就是昏睡,病程较长。非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采采蝇,这种昆虫在我们国家没有分布。

   其它可能的输入性寄生虫病还有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旋毛虫病、片形吸虫病等等。这些寄生虫病多是蚊虫叮咬引起的,或是食源性、水源性传播的。总之,出国旅游、经商、投资或访问,应做好自身防护,避免野营露宿、蚊虫叮咬、河中游泳,或生食或半生食动物性食品等,以防止寄生虫的感染。我们国家也应加强对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保障我国居民不受外来寄生虫病的困扰,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卫生保障工作。

   [主持人:] 非常感谢陈教授的耐心解答。想问一下孙教授,为什么现阶段还有一部分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没有落实防治措施,下一步应该怎么应对?

   [孙殿军:] 我们国家曾经是饮水型氟中毒严重流行的国家。在世界上,我们国家也曾经是氟中毒分布最为广泛的国家。全世界的氟中毒是分了两个重点区域,一个区域在非洲,在东非大裂谷周边的国家,水中的氟含量都比较高。另外一个是在南亚,从土耳其到伊朗、阿富汗、印度到中国。现在中国的饮水型氟中毒,全国只有3个省份没有,海南、上海和贵州。涉及到的病区县有1100多个,人口达到7200多万。我们国家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分布面积比较广泛,环境也不一样。通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全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投入,到目前我们国家93.6%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完成了改水,还有6.4%的病区没有改水。没改水的地方主要是我们国家的黄河故道横跨的多个省份,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还有山西。这些省份的地面水普遍污染,有的地方还缺少地面水,都是打地下水,浅井水苦涩,深层水高氟、高碘,想在这些地区寻找好的水源很困难。过去都是国家给钱,他们再自筹经费,主要是采取理化除氟,但运转不是特别有效,运转成本很高。老百姓祖祖辈辈喝水不花钱,但理化除氟的水是要花钱的,健康教育没跟上,坚持的不好。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国家西部的偏远省份,居民点没几户人家,水的氟含量确实高,这类病区只能通过安装家庭除氟设施来解决。短期可以,长期怎么坚持?涉及到环境二次污染的问题。理化除氟以后的废水的含氟量非常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第三种情况是“十一五”“十二五”的改水项目中,有个别的病区没有被列入进去,被遗漏了,这部分病区不是太多,可以通过国家的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纳入进来。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饮水型氟中毒的病情已经达到了基本控制的水平。现在很少见到严重型的氟骨症病人。

   [主持人:] 请问孙教授,在地方病防治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饮茶型氟中毒病区的防治工作,那么饮茶型氟中毒病区防治工作下一步有什么举措?

   [孙殿军:] 我们国家曾是地方病病情严重的国家,地方病种类非常多。以地方性氟中毒来说,现在有三种类型,一个是刚刚提到的饮水型氟中毒。还有燃煤污染型氟中毒,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氟中毒类型。还有一个是饮茶型氟中毒,世界上就是我们国家首先报道,已经变成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别的国家也有喝茶造成的氟斑牙,但都是个案。我们国家涉及到上千万人口,由于喝砖茶引起的氟中毒问题只有我们国家有。我猜测我们国家周边有喝砖茶习惯的国家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只是没有详细的调查和数据。我们国家饮茶型氟中毒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现的。地方病中心组织全国开展过几次全国的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的调查。可以确定有饮茶型氟中毒的省份是7个,涉及到的病区县达到229个,涉及人口1300多万。饮茶型氟中毒和其他的氟中毒不一样,它的临床表现是成年人的氟骨症。人到了40岁以上,氟骨症的比例可以达到30%左右。儿童的氟斑牙的比例很轻。饮茶型氟中毒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有饮砖茶习惯的民族中。这不仅仅是涉及到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和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相联系。涉及到有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的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对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涉及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

   国家对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非常重视,一块小小的砖茶涉及到很多部门。生产茶叶的是农业部,砖茶生产的布局涉及到民委,原料涉及到供销总社,卫生标准制定涉及到卫生部门。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措施很明确,就是让老百姓喝上低氟砖茶。过去砖茶的氟含量达到每千克上千毫克。我们喝的绿茶,茶叶比较嫩,茶叶越嫩,含氟量越低,只有每千克几十毫克。茶叶生长期越长,含氟量越高。茶树是全世界所有动植物里面富集氟能力最强的植物。所以,要生产低氟砖茶、倡导老百姓饮低氟砖茶,而且要少喝。按照国家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卫生部门要对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的病区其他范围重新确定,因为我们现在的数据都是10年前的,要重新修订我们国家砖茶含氟量的卫生标准。这个标准全世界别的国家都没有,只有我们有,就是每千克300毫克。全国生产砖茶的部门认为这个标准太严格了。实际上我们制定标准的时候,还没有把饮砖茶造成的氟骨症防治住,这个标准在10年前制定的时候只能预防中度以上氟骨症,轻度的还不能预防,就是担心低氟砖茶生产达不到国家标准。现在我们国家的牧区百姓,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对氟的耐受比过去强一些了。不同地区老百姓喝的砖茶量也比过去少了。所以,我们现在要重新修订砖茶氟含量标准。对于砖茶的生产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出低氟砖茶。生产低氟砖茶肯定要提高成本。砖茶过去都是老茶叶、老茶梗,购买成本比较低。真正生产低氟砖茶,茶叶要更嫩一些。茶叶越嫩,含氟量就低一些,成本就相对高一些。国家需要考虑对这个方面是不是进行补贴。在生产流通环节,一定要建立起我们国家的低氟砖茶的供销网络。我们国家的工商监管部门一定要承担对低氟砖茶的质量监管责任。

   对于饮茶型氟中毒,这个问题是到了要解决的时候了。除了低氟砖茶成本提高的问题,还有就是老百姓接不接受低氟砖茶的口感,因为低氟砖茶的茶汤的味道没有那么浓了。最后就是加强健康教育,老百姓接受喝低氟砖茶,这样才能把病情控制住。

   [主持人:] 下一个问题是,我国南方部分县区市肝吸虫病发病率比较高,据说是吃生鱼片的缘故,是这样的吗?有人说海鱼是安全的,生吃海鱼,如三文鱼,会感染寄生虫吗?

   [陈家旭:] 确实是这样,吃生鱼片和鱼生粥是感染肝吸虫病最主要的原因。在南方的广东与广西,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等两大区域肝吸虫的感染率较高。这两个区域的居民都有吃生鱼片、鱼生粥的饮食习惯,所以这两个片区人体肝吸虫的感染率比其它地区要高。人或猫、犬等动物吃了含有活囊蚴的鱼虾就会被感染。鱼体内有肝吸虫囊蚴寄生,这主要是由于池塘、河流及养鱼水域里的水受到感染了肝吸虫的人、狗、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粪便污染造成的。有些地区喜欢用人、畜粪便喂鱼,或将厕所建在池塘边,甚至池塘上,粪便直接排到水里,水中的鱼感染肝吸虫的机率就大大增加了。人吃了这样没有烧熟的鱼就会感染上肝吸虫病,特别是吃生鱼片等更易患上肝吸虫病。肝吸虫寄生在肝胆管内,可引起肝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胆结石,甚至于会导致肝胆管癌。世界卫生组织已认定肝吸虫是原发性肝胆管癌的致癌因子之一,在临床上也有很多这样的病例。所以,要改变我们饮食习惯,尽量不吃或者少吃生的水产制品。

   其实生吃海鱼也并不是很安全的,只是比淡水鱼要好一些,海鱼体内的能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种类要少一些。在海鱼体内主要有裂头绦虫和异尖线虫等寄生虫寄生。人生食海鱼,像“三文鱼”就会感染异尖线虫或裂头绦虫。感染了这类寄生虫后,可引起消化系统病症,出现腹痛、腹泻、管壁穿孔、管腔阻塞等等。一条裂头绦虫,如阔节裂头绦虫的成虫可长达12米,盘踞在我们的肠道内,造成消化道的损伤及病症。异尖线虫,是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它的幼虫可以寄生在海鱼的体腔或肌肉组织中,人吃海鱼做的生鱼片等也有感染的风险。海鱼体内的异尖线虫的幼虫怕冷冻,我们建议:将新鲜海鱼放置在低温环境下,-20℃冷冻一个星期,或-35℃冷冻15个小时再食用。总之,生食淡水鱼或海鱼都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尽量不吃或少吃生冷水产、海鲜制品,以避免寄生虫的感染。还有就是食品监管检疫部门应加强食品的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确保餐桌上的安全。

   [主持人:] 非常感谢两位专家的参与和精彩发言。相信通过今天的在线访谈节目,网友们可以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由于时间原因,本期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两位专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
首批疫苗将在美进行临床试验
  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莫德纳公司2月24日宣布,卫生厅
世卫组织认为:中国疫情顶峰已过尚未构成全球性大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24日表示,卫生厅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看望慰问感染医务人员
  在抗击疫情战场上,一些医务人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卫生厅
江苏恢复日常诊疗秩序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