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地下管网漏掉的太湖,需要制度填补
10月18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地下管线老化造成停水、停电、停气时有发生,燃气管道、暖气管道事故频发,管道“跑冒滴漏”严重。以自来水为例,我国平均漏失率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最高水平是6%至8%。管道漏失导致我国每年流失自来水7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年“漏”掉一个太湖。(10月20日 《人民日报》)
10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如期通水。届时,汉江水将给北京“解渴”。其实,诸如引滦入津、引青济秦,几乎每个城市都重金配套一个专门的引水工程。按理说,城市该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援水”。然而,让人感到万分错愕的是,我们的城市一边在喊“口渴”,拼命的向政策要水;另一边却在暴殄天物,任由地下管网的“跑冒滴漏”。据报道,管道漏失导致我国每年流失自来水70多亿立方米,足够1亿城市人口使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耗资达2100亿元,而且为保护供水安全,河南否决了南水北调水源地50%的新项目申请;今年以来,由于老旧管道渗漏,郑州西三环成为连续15次坍塌的“路脆脆”。可以想象,堵住地下管网之“漏”,可以解省多少资金,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安全效益。而且,管住地下管网,最终每个人都会受益。试想,燃气管道、水管不漏,最后每户的公摊会不会降低,支出会不会较少?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长期以来在“地下不出政绩”等思想的蛊惑下,地下管网不受重视。目前而言,地下管道亚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道老化严重。许多管道是建国时所建的“老爷管”,如今问题不断。二是多头管理。供水、排水、燃气等多部门管理上“九龙治水”,造成管道打架、相互“骚扰”。建设滞后、管理滞后,造成雨后看海、“井盖吃人”等新闻频现媒体报道。
根治地下管网之殇,要做的无非是整合管理、加大投入。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引入资金,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使之跟上城市扩张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向管理要效益。通过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延长管网的“青春期”。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制度规范。试想,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需求约为42万亿元,如此大的资金,财政肯定不会全部买单。但引民资介入,显然要通过制度对权与利进行规范。同样,打破九龙治水的管理乱局,也需要制度撑腰。
早在1963年,日本就颁布了《共同管沟实施法》,解决了共同管沟建设中的资金分摊与回收、建设技术等关键问题。而目前,我国除了《城乡规划法》中关于地下管线的指导性意见外,至今仍无全国性的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经验,在引民资入场、结束多头管理之前,对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使用、维护,在制度层面进行规范。
下水道是城市的里子,也是是城市的良心。显然,在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的特殊国情下,一年“漏”掉一个太湖,是在让城市“滴血”。而拯救每年流失的太湖,需要制度层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