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不断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才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认真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步伐。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3D打印、大规模个性化订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并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着力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成为“新常态”的突出特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已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两化融合在我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中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社会对两化融合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以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方向、重点、路径、方法仍存在很多不同认识和看法;产业基础薄弱,标准和知识产权缺失、关键器件依赖进口、集成服务能力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突出;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促进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政策措施协调配套不足、支持力度不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解决。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提前布局,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要全面实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加快完善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化体系,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的路径和抓手。去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今年首批选择了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争取年内200家以上企业基本达标,推动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需要突出重点。当前,要围绕增强重点行业成套智能装备和重大智能产品发展能力,加快关键领域发展;要选择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打造协同研发、协同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制造国家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要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
加快完善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十分重要。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加快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快研究制订规范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等的法律法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的内生动力。
推进两化融合是当今各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前不久,中德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双方决定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机制。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展提升两化融合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我国两化深度融合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