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述
井陉县在农村学校成立少年宫,通过举行各种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本报记者
张 震 摄
□本报记者 王 更 通讯员 张兆祥 刘 超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城市文明、社会和谐,事关家庭幸福、孩子前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讯会议精神,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导向,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丰富活动载体,搭建工作平台,完善教育网络,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省会文明委先后召开了一系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会议,陆续制定了《石家庄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责任分解》、《2014年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把任务分解到21个重点部门和23个县(市、区),建立了推进、协调、督导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评选条件,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督导。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财政、民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群团组织和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协调联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格局。
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做有道德的人”
道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2008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关工委在我市第四十中学启动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家庭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活动不断丰富新的形式和内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以“首善省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为主线,广泛开展了“中国梦·学子行”、“三爱三节”、“童心向党”、“我们的节日”、“美在校园”、“小小志愿者”等系列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活动中,利用经典诵读、歌咏传唱、签名寄语、道德实践等形式和载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弘扬传统文化,砥砺品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省会文明办、市教育局发挥175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联系点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在60所中小学校开设“道德讲堂”,打造、推广了“我当一天家”、“成长月历”、“家校无车日”等一批活动品牌。
深入持久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促进了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高考一结束就帮妈妈扫马路的“扫街男孩”唐建哲、拾金不昧的“最美女中学生”张莹等,成为中小学生身边“明星”和心中榜样。省会文明委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自2010年以来,已选树表彰了215名“美德少年”,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了“学习美德少年,争做美德少年”的良好风尚。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孩子心灵成长
培育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市委宣传部、省会文明办、市教育局从2007年开始,历时四年,累计投入1600万元,建成了由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和26个二级分中心、245个三级站点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覆盖了全市所有县(市、区)。
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建设了“一网一刊二话十室”,即“整合心理网”,国内第一份专业期刊《心理教育》,两部公益咨询热线,沙盘游戏、催眠放松、物理诊疗等十个心理辅导室,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各县(市、区)二级分中心负责本地区心理维护工作的规划与未成年人的公益咨询服务。学校设立的三级维护点,负责本校学生的咨询服务。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未成年人接受免费心理服务全覆盖,各级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站点累计接待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超过2万人次,出版《心理教育》杂志300余期,免费在全市中小学校发放。
201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5·10”(谐音“我要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每年5月,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2014年的主题是“培育健康心灵 绽放生命华彩”,举办“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和谐心·幸福城”大型公益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百场巡讲”等活动,全面维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
建立“三结合”立体教育网络,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形式,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未成年人成长构筑全方位教育网络。
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同时,利用微电影、情景剧、快板、小品、诗歌等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24字”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中小学生从小“记住要求”;充分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团队日、综合实践课,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基础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依托居委会、“妇女之家”和学校、幼儿园、互联网等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目前,全市已开办各类家长学校5339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个,亲子园260个。各级妇联组织举办“家庭教育百场公益行”和“教子有方好家长”典型巡讲活动,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科学教子水平,今年以来共举办家教知识讲座2348期,开展大型家教咨询356次,发放宣传资料60万多份,35万名家长直接受益。
社会教育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全市建设市级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1个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7个,命名了一批未成年人道德实践基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生命教育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促进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共做有德人、共圆中国梦”、“我出一份力,呼吸好空气”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和“绿色崛起”,形成了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关爱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共享同一片蓝天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努力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感受温暖和幸福。
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放飞孩子们的梦想。2011年以来,省会文明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累计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700多万元,重点面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利用农村学校场地设施,加以修缮并配备必要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央专项资金支持项目39个,在建中央和省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2个。各县(市、区)以中央资助项目为示范和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采取财政补贴、文明单位帮扶、社会力量共建等多种途径自建、助建、命名了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孩子就近就便学艺术、学技能创造条件。
在市区,我市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学校少年宫试点,目前已建成20所。市四十中学依托城市学校少年宫开展“校园里的梨园春”活动,弘扬国粹,在央视戏曲频道专题播出;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将少年宫活动纳入素质教育选修课,定期组织城市学校少年宫汇报演出,受到家长们欢迎和好评;盛世长安小学、振头小学、裕华路小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设泥塑、棋艺、演讲、国画等少年宫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城市学校少年宫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科技活动搭建了新平台,得到了中央文明办领导的肯定。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启迪美好心灵的火炬。我市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燕赵讲坛”名家荟萃是周末的市民学堂。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讲文明·树新风”、“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扮靓大街广场,激发社会正能量。大力支持优秀图书、动漫、出版物等创作生产,产生了《太行谣》、《龙宫借神铁》、《雏凤凌空》、《赵云与咔哒盒子》、《夜萝莉》等一批有影响的好作品。省话剧院儿童剧团开展“儿童剧进校园”活动,山区、农村的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面对面。动漫产业蓬勃发展,一年一度的石家庄动博会成为青少年的欢乐海洋。
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市围绕“净网、净屏、净刊、净边”,深入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实施“清朗”、“秋风”、“护校安园”等专项行动,着力清理不良文化垃圾。2014年取缔黑网吧6家,排查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乱点110处,取缔了一批涉黄涉赌场所,查处清缴了一批色情暴力口袋书、卡通画、小广告、游戏软件、流氓玩具,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