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以来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研讨会及培训班”在我校举办

17.03.2017  14:31

3月6日-11日,由瑞典林奈大学、德国艾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承办的“6000年以来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研讨会及培训班”在我校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和瑞典林奈大学、德国艾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德国史前考古研究所、瑞士洛桑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费城大学、印度伯博萨尼古植物研究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及培训班。

党委书记赵月霞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玛瑞亚·盖拉德教授、德国艾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乌尔利克·海兹舒教授、中国孢粉学会理事长王伟铭研究员以及我校科技处处长孙政教授、泥河湾考古研究院许清海教授出席开幕式。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瑞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得到了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中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STINT-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NSFC)资助。会议围绕“6000年以来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主题,分为专题研讨和模型使用培训两部分。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国内外专家分别就孢粉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多地区相对花粉源范围、历史时期土地覆被与重建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在培训环节,国内外主讲专家主要教授运用shinyaSigita的ERV模型、REVEALS模型、LOVE模型来定量重建6000年以来古植被的理论和方法,包括ERV模型及其子模型和相关花粉源(RSAP)理论学习、相对花粉产量的运算方法及田野调查布方方法、REVEALS模型和LOVE模型原理的介绍、示范REVEALS和LOVE计算机程序的运行、训练、问题的讨论等内容。与会人员在参加培训后表示,中国古植被重建工作刚刚起步,理论和方法框架有待全面完善深化,本次研讨会和培训班提供了国际最新的古植被重建方法,不仅对参训人员的科研工作产生巨大促进作用,更将把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古植被重建科研水平提升到新层次。

会议期间,党委书记赵月霞教授、副校长刘敬泽教授和国际合作处、历史文化学院的负责同志分别会见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玛瑞亚·盖拉德教授、德国艾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乌尔利克·海兹舒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凯瑟琳·莫里森教授、北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刘瑶等国外专家,就联合申报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开设短期培训课程、互派学生交流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

3月8日下午,与会人员参观了我校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和考古实验中心,对各基础实验室和专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我校在环境考古、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等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多种气候系统敏感性模拟,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是驱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和气候模拟的核心和热点。2016年我校许清海教授课题组申报的“基于花粉产量定量重建我国6 ka以来的土地覆被变化”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本次研讨会和培训班的举办,既推动了该项目下一阶段科研工作的展开,也将对我校考古学科“双一流”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党委书记赵月霞教授致辞

副校长刘敬泽教授会见美国芝加哥大学凯瑟琳·莫里森教授,并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培训班现场

与会人员参加考古实验中心

(供稿:历史文化学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