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俩80后同日捐髓谱写奉献青春(图)

15.09.2014  23:05

张晓龙在 石家庄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刘向荣在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河北新闻网9月15日讯(记者常方圆)一个是曾经服役5年的退伍兵,一个是曾经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河北两名80后张晓龙、刘向荣9月15日上午同时在石家庄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们的青春之路,从未停止奉献的脚步。二人成功捐髓后,河北省已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人数达到了205人。

    1985年出生的张晓龙是 邯郸 人,2003年报名参军,共服役5年,退伍后被分配到邯郸市第四医院工作。 保定 安国人刘向荣比张晓龙大一岁,大学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曾到贵州毕节市金沙县城关镇工作一年,如今已是个一岁孩子的妈妈。曾经的特殊经历让二人十分珍惜今天捐髓的机会,他们都说,帮助别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5年的军营生活在张晓龙身上留下了坚韧与刚强的印记,也教会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别人干不了的咱干,别人受不了的咱受。”采集时躺在病床上他一直开朗的和周围人说笑。“老人们提到捐髓害怕,他们觉得捐髓就是抽骨髓,不少年轻人担心捐髓影响健康,但是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没有一点不舒服。”张晓龙说,如果没有参军,他可能就失去了今天捐髓救人的机会,“我上学时一次体检抽血发生了意外,那之后便特别害怕针头。如果不是在部队,离开那种氛围,没有战友的鼓励、军医的照顾,我可能连义务献血都不会参加。如果不是被分到医院工作,亲眼看到别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我可能不会加入中华骨髓库。不过,命运的一系列安排,让我觉得很幸运也很光荣。

    对于刘向荣来说,到西部志愿服务的一年让她看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让她懂得感恩,也让她一直坚持力所能及地做公益。初到西部,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让她惊叹“现实太骨感”。“第一次到一所农村小学,看着瘦瘦小小的孩子们穿着破烂的衣服,瞪着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我的眼泪真是止不住地流。”她一直记得,山区的孩子们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苞谷饭,饭是凉的不说,还只能就点辣椒。刘向荣也曾尝过苞谷饭,“像嚼沙子一样,山区孩子每天吃冷饭,真是太苦了。那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只要想到那碗苞谷饭,也就不会抱怨了。”刘向荣说,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而她只能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后她回到保定工作,一直坚持资助两名贵州贫困儿童。而这次的捐髓在她看来,也不过是一件普通的事,“我又想起了那碗苞谷饭,它让我学会感恩,现在患者有难我能帮,真的没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