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33名“援越”烈士在越墓地名录发布(图)
援越牺牲的英雄 亲人一直在找你
“孩子,你从部队回来了?!”1975年5月的一个黄昏,一个不起眼的火车站,一位头发花白、思儿心切的老母亲在出站口突然抓住一名年轻军人的手,悲喜交加,久久不愿意松开。年轻军人愕然,他与这位老母亲素不相识。
这位母亲的儿子,是牺牲在越南的千余名“援越”烈士之一。今年9月30日,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本报依据由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整理编纂的《中国援越抗战烈士名册》,联合《保定晚报》等6家晚报,发布河北省33名“援越”烈士在越墓地名录。如果你认识这些烈士的亲人,请把烈士牺牲时间和墓地位置告诉他们的亲人,以便亲人祭奠,了却一个个母亲、妻子、儿女四十多年的夙愿。
□文/图 首席记者安迪
期盼
“想我就看圆月”的儿子再也没回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的“援越”行动,是中国人民继抗美援朝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出国作战。有资料记载,“援越”七年间(1965年6月——1972年7月),我军官兵在越南北方分别担负防空作战、修建和维护铁路、公路、机场、通信设施、国防工事以及海上扫雷等任务,支援越南抗击美国入侵,其间,千余名援越部队官兵和工程专家、技术人员牺牲,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七年援越岁月里,出于保密需要,“援越”全体官兵与家人集体“失联”。
王贤根,一名援越老兵,即本文开头中的年轻军人。他在《援越抗美实录》中回忆,错把他当成自己儿子的那位老母亲,在儿子还未满月时,她的丈夫就被国民党部队抓丁当了挑夫一去不返,等她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后,儿子于1965年参军,不久,儿子给她写信,信里说“要外出执行任务,时间比较长,一时不能写信,请妈妈放心”。
后来,这位母亲再收到儿子来信,信封上的地址换成了广西凭祥一个邮箱代码。母亲觉得奇怪,就问儿子究竟在哪里,怎么离开了部队。儿子回信说,“在哪里属于军事秘密,我不能说,妈妈想我,每个圆月时就看看月亮吧”。
这是儿子给母亲写的最后一封信,儿子在信里说的“圆月”代表着“援越”。可惜,这位母亲直到去世也没领悟“圆月”的寓意,更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安葬在了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