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反腐""马航"领衔2014年国内词、国际词
教育部15日召开发布会,发布《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2014年,热词热语势头不减。一大批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成为年度社会变化的记录仪。“法”“反腐”“失”“马航”分别领衔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10年提取年度新词5264个,规范网络语言使用成共识
这已是教育部、国家语委连续第十年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10年来,报告共提取年度新词5264个,这些词语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据了解,教育部陆续设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有声媒体、教育教材、少数民族语言等中心,每年采集逾10亿字数据,为社会语言生活监测与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专家指出,近10年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网络文化尤其是自媒体开始盛行的时期。从网络论坛,到博客、微博,最后到微信,媒体平台的变化也带来了语言的变化。在调查博客语言使用状况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社会”“问题”“国家”位于男性网络使用词前列,而女性使用的高频词则是“女人”“男人”“爱情”“孩子”。此外,在网络时代,数量多、使用小众化成为新词语的一大特点。
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也是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特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介绍,年度新词语往往在第二年时就有1/3不再出现,成为“隐退词”。另外,表达事件的词语和表达新概念的词语多,是这一时期新词语的特点,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新词语很快隐退的原因之一。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经走入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二十一个年头,网络语境中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成为汉语系统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但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网络低俗语言大量出现,并从网上蔓延到网下。
据介绍,低俗网语不仅在网络上高频使用,也在报纸、广播电视中畅游,不少词语的使用频次不亚于网络。如2014年产生的“逗比、逼格”等。其中,“逗比”在2014年度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中出现了1117次,比火爆的“微信红包”使用频次还高。
有专家称,“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童鞋”等词不算粗鄙,只是造词不太符合规范,或仅是谐音戏谑,适用场合受限而已,像“山寨、给力、秒杀、点赞”等,是很好的网络新词,一般来说,使用应该不受限制,得体就好。至于生命力是否长久,需要时间检验。
《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正逐渐得到社会认同。
我国高校“一带一路”小语种数量不足,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一带一路”小语种数量不足。“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我国2010年—2013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的20种。
“一带一路”小语种在校人数偏少。2010年—2013年,已招生的20个“一带一路”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在校学生数不足100人,希腊语、希伯来语、孟加拉语和尼泊尔语等8个语种的在校生均不足50人。
有专家指出,我国小语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目前,“一带一路”小语种的课程设置一般采用语言学和文学教育相结合,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大批既懂外语又有其他专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有专家建议,调整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一是小语种附加通用语模式。二是小语种附加区域研究模式,学生除掌握某种语言外,还要对语种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有深入了解。三是小语种附加其他专业模式,学生既精通语言,又熟悉金融、交通、网络、新闻、法律等专业。
此外,我国已经为12个民族制定了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建立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及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彝族等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未来,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仍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