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烈节振国工资卡逸失照片惊现开滦博物馆

29.04.2016  10:39

抗日民族英烈节振国工资卡逸失照片惊现开滦博物馆

4月26日,抗日民族英烈节振国工资卡逸失照片捐赠仪式在开滦博物馆多功能举行。唐山热心市民王惠荣女士将保存完好、极为珍贵的抗日民族英烈节振国工资卡片上的照片捐献给开滦博物馆。

节振国的二女儿节凤兰、英雄成长地开滦赵各庄矿、烈士殉国地滦县榛子镇尤各庄、英魂长眠地冀东烈士陵园代表,及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唐山历史学会、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唐山市和集团公司部分文史专家、共青团员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一刻。

著名抗日英雄节振国生前留存照片极少。在此之前,开滦博物馆收藏两张节振国1933年前后习武合影照片。此次所捐照片为其在赵各庄矿当矿工时的工作照,经专家鉴定,为其25岁时的矿工证件照。照片为黑白免冠照,与现在的2寸照片大小相仿,正脸光头,着中式对襟盘扣棉装,白色内衣领外翻,眉宇间英气逼人。照片下半部分用繁体手书其姓名和工种等信息,戳印工号为老宋体“开滦矿务局矿区职工”、“赵各庄”、“56222”,加盖有双圆圈企业钢印,钢印双圈及中间的“双环加黑钻”开滦企业标识清晰可鉴。从照片大小、背后撕痕、钢印连接与馆藏节振国工资卡上“贴照片处”比对,丝毫无误,确定为工资卡上逸失多年的照片,属珍稀级红色文物,是烈士史料研究的重大发现。

初次面世的该照片,为目前所能见到的第3英雄照片,不仅因其时间更晚,更能让人想到当年“刀劈鬼子兵”时的风采,而且因其散失聚合离奇身世及在民间辗转收藏而更显弥足珍贵,成为一段佳话。

开滦博物馆馆长王立新说,2013年5月,开滦博物馆经多方寻觅,收藏了节振国的《职工登记表》(俗称“工资卡片”),但可惜的是,登记表虽然完整记录了节振国在开滦上的档案资料,但上面最重要的资料——节振国的照片却遗失不见。据后人推测,照片的遗失与当年节振国“刀劈鬼子兵”,日寇到处悬赏通缉有关,或因工友为保护其免遭抓捕而提前撕走。不管哪种可能,隐匿其中的曲折故事值得探究。

捐献照片的王惠荣今年80岁,是冀东抗日烈士王家义的女儿。据王女士介绍,其父王家义与节振国是结拜兄弟,一同在赵各庄矿徐凤奎包工大柜做工,1936年入党,一起参加1938年开滦五矿大罢工,一起被选为工人代表,并参加抗日大暴动,后担任丰玉宁联合县的县委书记,唐滦区特委书记。1945年在丰南英勇就义,父亲的高大形象深深刻印在她心中。1997年,她在唐山凤凰山下的旧货市场偶然发现节振国的照片,于是高价买下。“我父亲与节振国曾经并肩战斗,均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我对抗日英雄有着别样的情感,当年那个小贩说谁要节振国的照片,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当时人家不要钱,是用29张猴票换的,一直珍藏至今。在2016年唐山世园艺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为了让更多世人一睹英雄英姿,毅然将照片捐赠出来”,捐献仪式上,王惠荣与节振国二女儿节凤兰相拥而泣,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令人动容。

开滦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杨磊在捐献仪式上动情地说,节振国30岁的极富传奇色彩的短暂一生,是一种传奇,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2014年8月29日,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节振国名列其中。他那崇高的 民族气节 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唐山这座英雄城市的一种精神的象征。

开滦博物馆馆长王立新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开滦博物馆作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多年来把弘扬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研究和展示内容,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科普、人文、历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作用,截至目前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数十万人,极大地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通过典型稀有、丰富浓郁的矿业文化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丰厚的教育内涵,运用理性追忆与感性参与互动的布展设计,为爱国主义教育搭建起生动有效、受众多元的沟通平台,为加强爱国主义阵地建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使节振国等一大批开滦英雄更为世人所熟知。节振国珍稀照片的发现,也为开滦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和唐山人文精神增添了一份红色内涵。

(开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