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第20期在线访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您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的第20期《在线访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所说的一些富贵病的发病率逐年在攀升,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是不断在提高。为此,我国也好,还是世界范围也好,都在积极致力于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为了引起人们对一些疾病的重视和预防,越来越多的卫生纪念日被设立出来,比如,10月8日是第17个“全国高血压日”,10月29日是第9个“世界卒中日”,11月14日是第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等等,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进而提升整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来到节目作客。和大家聊一聊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话题,首先表示欢迎!当然,也欢迎网友们积极参与,与我们进行互动。首先来说说最常见的高血压病,请问王增武教授,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的发生都与哪些危险因素有关呢。
[王增武]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目前认为高血压与几个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关系,比如第一个是超重、肥胖,这些人比一般人发生高血压的概率要高一些。还有吸烟、饮酒,我们都称之为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其次还有血压水平已经处于边缘值,相当于130/85的水平也容易发生高血压。此外还有一定的家族遗传背景,比如父母直系亲属之间已经有发生高血压的,其子代也容易患高血压。
[主持人]现在高血压病特别多,包括很多年轻人,甚至20多岁、30出头也患高血压。高血压平时怎么预防呢?
[王增武]这几年由于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吃的、喝的都比以前有了极大的丰富,而且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大家对于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不够,使得我们的合理膳食、健康生活行为比例非常低。这进一步促进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尤其表现在发生的年轻化,好多年轻人在二三十岁甚至在更年轻的年龄段就发生了高血压。当然也与这几年来大家的生活快节奏或多或少造成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环境压力有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号召广大的网友保持科学合理的膳食行为,也包括正确的健康生活行为,尽可能要吃的清淡一些,油脂少一些,同时安排一定的体力活动。有条件的话要主动的进行身心放松来减轻压力,达到预防高血压发生的目的。
[主持人]按照以往的印象,高血压还是属于老年病,过去老年人群普遍多发,只是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罹患高血压。
[王增武]对于疾病来说是不分年龄的。以前高血压在高年龄的人多发,往往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利,好像与年轻人没有关系。实际上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后就容易发生,因此这些因素在年轻人群中比较多了,因此年轻人也发病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年老年长只要把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住才能达到预防。
[主持人]请您谈谈高血压的危害性。
[王增武]之所以现在重视高血压有两个原因,其一,高血压本身会带来身体的不适症状,比如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好,甚至会出现高血压脑病,直接导致意识丧失、躯体发生瘫痪。
另外一个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血压升高过程中会造成器官慢性损害,比如说会造成心脏由早期正常心脏结构变成肥厚,也会造成缺血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甚至最后导致心肌劳损。对于脑部来说,大家经常听说的有卒中,脑卒中里面尤其是出血性卒中,这里面有大约90%左右的出血性卒中。也有文献报道62%综合卒中都与高血压有关系。49%的心肌梗死都与高血压有关系。还有肾脏疾病,好多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多年的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的。有的人由于失盲看不清楚到医院就诊,也是由于血压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动脉硬化和眼底出血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血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症状,但是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危害概括来说除了直接导致一些身体不舒服以外,主要是对心、脑、肾、眼等重要生命器官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目前来说是不可逆的,这是更可怕之处。非要等器官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才去就诊,与其是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提前控制好才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才能更好的延年益寿。
[主持人]听了王教授的讲授,我们知道高血压初发的时候症状不明显,但是如果不重视和选择有效治疗方法的话,可能会引发比较危险的后果。患者一旦得了高血压病,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包括口服药物需要注意什么?
[王增武]谈到治疗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我在这里赘述一句,一定要重视血压问题,别把睡虎不当虎。高血压没有症状不是没有危害,所以要经常检查血压是否正常,应该不应该进行治疗。如果治疗的话我们主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非药物治疗,或者生活方式调整性治疗,这主要是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行为和饮食行为。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这些因素如果不健康、不科学最后会导致血压发生发展,而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吸烟、饮酒、体重控制了以后,压力减轻了,以及有了合理的运动之后,他们的血压水平就降到正常了。在国外有这样的研究,比如体重下降10公斤就可以使收缩压改变,这也是很多药物的降压幅度。我们首先倡导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无论吃药不吃药这都是最基本的措施,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即使用药也是事倍功半,如果采取了这样的手段以后,有些人可以不用药就把血压控制住。即使用药,也可以大大减少用药的剂量达到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告诉广大网友,得了高血压必须牢记一条,一定要改变自己。这个改变自己意味着改变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生活习惯,改变心理压力状态。
其次是药物治疗,目前国际指南和国内指南通常推荐五大类药物用于治疗高血压。大致概括起来就是钙离子拮抗剂,这一类药物目前对于亚裔及中国人来说是不错的,效果比较明确。早期可能引起头疼,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吃的时候容易踝关节有浮肿,如果停药或减药可能减轻,停药可能会消失,但这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副作用。
另外一类是比较时髦的ACER类,转化酶抑制剂。这类是新兴药物,作用效果比较明确,适应症比较多,众多的研究也证实了其有效性、安全性。但是这类药物是妊娠女性禁止的。此外对于亚洲人来讲,吃药过程中有干咳的现象,如果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可以改换其他药物。如果必须用这个药物的话,可以辅助一些其他的改善咳嗽的药物。与此相似的还有一种ARB药物,通常叫做沙坦类。这类药物的适应症和前面谈到的转化酶抑制剂相似,但是较少出现干咳副作用。如果前一类ACER药物出现咳嗽的时候可以改换ARB药物。但是必须提醒ACER和ARB对于妊娠女性都是禁止服用的,要引起重视。这两个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相对少发的有些血管神经性的水肿,这也是副作用的一条。这个发病率非常低,但是应该告诉患者引起注意。
此外经常用的药物里面还有一类是利尿剂,利尿剂在美国特别推荐,做了好多研究肯定了降压疗效、安全性。在我们国内也广泛使用,常用的双氢克尿噻,这个药可以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况下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有疗效叠加和副作用抵销的作用。大家还熟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还有倍他乐克药物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药物目前对于心律比较快、容易激动的人群比较好一些。同时如果有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使用起来比较合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人群,用药的时候要慎重。
基于这类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在单片的基础上加工成的一片固定的复方制剂,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也考虑了疗效的叠加和副作用的互相抵销,从安全性上还是有保障的。目前有研究也证明单片复方制剂无论是疗效还是经济费用比都是有优势的。如果有相对适应症的情况下,也推荐可以直接使用单片复方制剂。
此外在我们国家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也有中医的药剂,原则上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从理论上也有合理性。但是由于少有这方面的临床研究,目前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获取这方面的证据。此外在传统的复方制剂中也有国家已有的复方降压片等等,目前认为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而且疗效也是比较肯定的,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也可以作为考虑。
目前来说,尽管概括起来高血压的药物有这么几类,但是每一类药物都有特点,说白了就是哪一类患者该吃什么药是需要明确的。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各位网友或各位患者朋友在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基础上,要听从医生的医嘱,不主张自己轻易去使用药物。尤其是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话,最好不要自己乱用药,要遵循医生的医嘱进行服用。
[主持人]高血压用药太早会不会产生耐药,血压正常了或虽然血压高但不难受,是否可以停药?
[王增武]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几种不正确的现象,有好多患者来了门诊以后一说用药的时候有点胆怯,问原因是怕吃上药离不开,产生耐药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道理,由于现有的科学尚不能把高血压根治掉,这个病必须需要长期治疗,因而大多数人需要长期服药。说的再简单点,由于这个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需要长期吃药,而并不是因为用药才导致我们离不开这个药。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好多患者是根据感觉来服药。感觉是两方面,第一,不头疼就不吃药了。另外血压降到正常了就把药停下来了,这两个方面都应该说是不科学的。
首先,绝大多数患者血压升高的时候并没有症状,而且我们治疗高血压不仅仅是因为有症状才治疗,而主要是针对血压水平。因此如果血压水平不降到合理水平范围之内的话,我们是不主张停药的。这就涉及到血压正常了后可以不可以停药呢?这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确确实实降压是为了控制血压水平,血压降到正常范围的时候是可以减药、停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在减药的过程中血压的患者水平还是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逐步尝试把药减下来。如果减到最后血压水平还在合理范围,我们确实可以把药停掉,密切进行观察。对于部分患者,尽管血压正常了,但是减药血压又反弹,甚至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140/90以上,这样应该寻找最低剂量维持,应该维持在140/90以下,甚至部分患者需要维持在130/80的水平。从这里面告诫大家需要注意血压正常了以后确实可以考虑进行药物的调整,但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停药,这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主持人]能不能用保健品跟保健仪器进行降压呢?
[王增武]现在市面上和广告上有好多宣传保健品、或保健器械可以根治高血压。从目前全球的经验来说,这样的说法存在争议,这样的说法由于没有客观的依据有不确定性。通常我们认为保健品从整体调理方面,还有改善患者的症状方面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降压尤其是根治高血压,基本上是不可信的,应该引起广大网友和患者朋友们的警惕。
[主持人]现在脑卒中一再被提及,但是我还真是有很多的疑问,脑卒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拥军]脑卒中这个词实际上从日语来的,日本人翻译为卒中,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也翻译成卒中。中国老中医的说法是中风,医学的说法是急性脑血管病。卒中可分两类,一类是出血,一类是缺血。在中国住院病人中23%是脑出血,其他都是缺血。
[主持人]脑卒中早期都有哪些症状呢?
[王拥军]其实大多数早期没有症状,有1/3的人有一些短期脑血管病症状的发作,跟卒中症状是一样的,只是时间短,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还有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也说不出话来。第三个是视力下降,一个眼睛黑蒙,或者出现复视,这是卒中最常见的三类状况。如果早期的话,可能有1/3的人在病前有几分钟,一般平均是5到15分钟之间的发作,真正的病人2/3是无任何症状的。
[主持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诱发因素有什么不同吗?
[王拥军]危险因素是指疾病发病相关的一些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我们把危险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危险因素,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得病越多。第二个危险因素是家族遗传,父母得过,你也可能得。第三个是性别,在中国男性会得病多一些。第四是生活的纬度,越偏离赤道往北越多。第二类危险因素是行为危险因素,排在前面的是吸烟。第二类是焦虑和疑虑,也就是情绪不好。第三类是不爱运动。第三类危险因素是疾病危险因素,第一是高血压,第二糖尿病,第三心脏病,第四血脂异常。诱发因素是指发病的时候激发的因素,比如情绪激动,经常看到好多中风病人是打麻将刚赢了的时候发病。有的是坐飞机十几个小时经济舱下来发病。有的病人是吃药吃的不合适。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病人吃药吃多了。这些叫做诱发因素,当时跟发病相关的只有短暂的因素是诱发因素,而危险因素是长期存在的。
[主持人]就像导火索一样?
[王拥军]对。危险因素好比是手枪,诱发因素就是一个扳机,打一下就出去了。
[主持人]刚才说到高血压病会引发一部分高血压患者进一步发生脑卒中,为什么说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重要的因素呢?可以这么说吗?
[王拥军]对于全球来讲,高血压是脑卒中第一大危险因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不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高血压没有控制好。美国的卒中发病率一年比一年低,中国是一年比一年高。美国人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生活方式改变,比如戒烟。美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卖烟最好,但是发病率在上升。后来两个技术跟美国死亡率下降有关系:一是血压控制;第二个是研究的投入,政府投了大量的钱做研究。第二个数字,刚才王增武教授讲过高血压与出血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中国血压控制不好所以中国脑出血是欧洲的三倍,当血压控制好以后出血就会下降。北京、上海、香港脑出血比例跟白人是一样的,全国脑出血比例是8%。最穷的地方脑出血占了卒中的一半,达到50%。越是血压控制不良的地方脑出血的比例越高。现在总是说脑卒中是富裕病,其实是不对的。脑卒中是穷人病,全世界卒中发病大都在发展中国家,不在发达国家。
[主持人]因为健康保健的意识上不去,是这个原因导致的吗?
[王拥军]就是不量血压,不去控制血压。全世界一半的卒中病人在金砖五国,欧美白人在下降,穷人国家在上升,所以是穷人的病。在中国境内穷的地方就多,富的地方少,越穷的地方对于自己的关注越不够,不去控制血压。中国现在是第一大病,等社会发展以后这一定会降为像美国一样的第三、第四类。
[主持人]要不然说现在富人吃菜、穷人吃肉,所以富贵病变成了穷人病了。说明生活方式不够科学,对自己的健康关注度也不高,再加上饮食习惯,因为手头也有钱了吃的比过去好了,但是大鱼大肉对身体并不好。说到血脂异常跟缺血性脑卒中,请您说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拥军]血脂是引起卒中的另外一个因素。血脂跟缺血最有关系,所谓缺血是动脉硬化,上面沉积的东西是血脂。当血脂高的时候,对于血管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有一个预防目标是血脂达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控制在2.6毫摩尔每升以下,能够保证病人不会发病和少复发。
[主持人]预防脑卒中要从人生的哪个阶段开始是最好的呢?
[王拥军]脑卒中是急性发病的慢性病,所谓急性发病的慢性病得病的时候很急,但疾病本身都是伴随一生。从一开始出生基因不好,就是有危险因素、家族史,这个时候你的血管损害就开始了。等你到十几岁加上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学抽烟,那个时候危险因素开始增加。到了二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血管出问题了,四五十岁开始发病。要说预防是一生的预防,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从国家预防策略来讲不可能13岁以内开始预防卒中,这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我们预防最好的窗口是高危人群,什么叫高危人群呢?具有一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必须要去预防,比如刚才讲的危险因素,只要有一个危险因素以上就应该去高度关注自己的血管,高度关注自己的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主持人]中年人要关注自身的卒中风险,刚才说到了危险因素里包括了年龄,年龄越大发病的危险越高,为什么说中年人现在是要特别关注自身的风险呢?
[王拥军]中年是脑卒中发病的拐点,45岁以上卒中发病明显增加,11%的人是45岁之前,另外89%的人是45岁之后。中国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3岁,45到65岁的话平均年龄正好在中年。因此中年人是中国脑卒中最主要的发病人群,对于中年来讲,中年的血管开始衰老,第二社会压力也大,像危险因素中焦虑疑虑,不良生活方式也多,抽烟、喝酒的机会也多,所以对于他来讲家庭压力也大,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第三是中年人觉得自己正是最强壮的时候,对自己关注也少一些。比如很多高血压病人不头晕、不头疼也不吃药,所以综合因素造成中年是现在卒中最高发的年龄。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这个年龄已经推迟了十年,美国平均发病是73岁,中国是63岁。对于中国来讲,未来预防卒中的关键,我个人的观点不是为了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最重要的是推迟发病时间,推迟到和白人一样的发病时间。
[主持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预防女性卒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提法呢?
[王拥军]这是美国在最近几年推崇关注女性。相信网友们都去逛过百货商场,一定了解过关注女性的广告。为什么关注女性呢?女性的卒中发病有很多跟男性不一样的因素,比如雌激素的影响,有些女性为了保持青春会吃口服雌激素。第二,女性的经济地位比男性经济地位低,卒中与社会经济地位高度相关。第三,从西方来讲,西方卒中52%是女性,48%是男性。中国是反的,52%是男性,48%是女性。世界卒中日是加拿大提出来的,所以他们关注女性是对的。对于卒中来讲,在白人容易受伤的是女人,在中国容易受伤的是男人。美国做过两个医疗研究,分别是类似于中国城市医保和中国农村医保,保险方式不一样,其实在中国也是一样。有工作、医疗保险好的人情况会好一些。
[主持人]为什么10月29号是世界卒中日?
[王拥军]为什么在这一天呢?其实定在10月29号是非常偶然的,并不是算出来的日子。世界卒中日的提出是2004年6月24号,当时在温哥华。提倡议世界卒中日发起人是加拿大的一位专家,他当时是美国卒中杂志的主编,所以他建议全世界50个国家共同提出倡议建立世界卒中日。6月24号在温哥华签署了世界卒中日的宣言,我是代表中国去参与的,中国也是发起国。到了2006年1月27号、28号、29号在南非开大会,正式批复可以设立卒中日。因为29号是闭幕日,所以把大会的闭幕日作为世界卒中日。这跟卒中高发季节吻合,因为10月底、11月初是季节交替的时候。设在这一天不像某人的生日或某人去世,完全是因为大会闭幕式大家在这儿宣誓。
]跟时间相关,在一年的时候季节交替会多,一天的时候会在上午比较多。
[主持人]现在有网友关注这样的话题,网友李同说:看到一个报道说雾霾除了对呼吸道肺部有影响,对心血管疾病也有极大的危害。雾霾是否会影响脑卒中病的增加呢?
[王拥军]已经有很多研究了,中国也有研究,上海也在研究发表在美国相关杂志上。欧美国家有很多研究,雾霾天气可以使卒中的死亡和发病会增加。
[主持人]在大的环境条件下,个人独善其身合理膳食、多运动的努力好像微乎其微了。
[纪立农]在美国做过研究,户外活动对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影响,在户外活动比较多的人反而得糖尿病的风险高。
[主持人]我看到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20几岁也得糖尿病了,每天需要大量的运动进行快走,饮食也非常注意。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
[纪立农]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属于糖尿病的大国,主要是因为根据2007年、2008年做的全国性的流行病调查,发现在超过20岁的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9.7%,也可以说在10个成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当然这个患病率比起高血压来讲还是相对比较低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到了20%。但是因为中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如果转换成具体人数的话,我们国家大概有9300万成人是有糖尿病的。但是令人感觉到可怕的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只有40%的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也就是说有60%的人虽然已经得了糖尿病,但是还没有被发现。这些人如果被诊断的比较晚,被治疗的比较晚,今后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机会就很高。
[主持人]患糖尿病之后常见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纪立农]在医疗和保健不发达的地方,糖尿病往往是以症状而引起注意的,比较典型的症状是体重下降、多饮、多尿、乏力和视力的改变。对于1型糖尿病来讲可以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甚至可以出现昏迷。但是在我们国家因为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在医疗保健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在北京就很少见到因为明显的体重下降、多饮、多尿来看病的人,很多人是在查体的时候发现血糖高然后到医院看病确定的。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口渴、夜尿增多,比如一个人如果每天晚上不上厕所或者是上一次厕所,而突然增加到需要上几次厕所,这就是需要去检查糖尿病。如果短期之内视力出现变化,有人说因为眼镜不合适,但是在短期之内出现视力的模糊、看东西费劲,这也需要到医院去检查。还有一些人容易出现感染,比如说夏天蚊子叮了之后抓破了很快可以自己好,但是有些人皮肤破了以后不容易痊愈,这也是提示需要去检查。有些妇女容易出现阴道炎、外阴瘙痒,如果出现这样原因的话也应该到医院看看有没有糖尿病。
[主持人]出现了这些症状以后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我觉得有必要对一线临床大夫有比较好的指导,如何提高糖尿病早期的诊断?
[纪立农]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或者糖尿病的筛查,实际上和王教授所讲的高血压短期症状筛查是同样的策略,我们叫机会性筛查。比如说在有条件的地方,比如说这个人来医院看病,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来看病,因为在医院抽血、化验血糖比较方便,临床医生应该注意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除了看到这些症状,比如视力的改变到眼科检查,眼科在排除了其他原因之后,应该想到是不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比如男性有包皮炎去看病,也可能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还有一些妇女因为外阴瘙痒、泌尿性感染去泌尿科看病,也应该想到是否有糖尿病。
另外,所有的医生应该了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比如说刚才王教授讲到的高血压患者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所以高血压的患者应该主动去筛查他们有没有糖尿病。最近我们做了一项调查,在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大概有50%的人是有糖尿病的。如果有超重肥胖的人也更容易得糖尿病,这样的人也应该主动筛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得病率也会增加。如果有高血脂、血脂紊乱、脂肪肝也要主动筛查有没有糖尿病。针对女性来讲,如果既往有生过超过8斤孩子的女性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这样的人在产后以及在今后的时间里面,也应该主动筛查有无糖尿病。通过高危人群的识别,通过对糖尿病常见症状的识别而主动检查血糖,会发现更多的患者发生糖尿病。
[主持人]也就是说,生产过8斤以上婴儿的产妇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何预防?
[纪立农]在孕产妇的保健中已经有主动筛查血糖,提早发现在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如果采取合理的方式,比如合理饮食,必要的时候使用胰岛素是可以避免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因为巨大儿今后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也是特别高。
[主持人]可以不可以这样理解呢?以往说富贵病首先想到的是糖尿病,可能是营养过剩。从婴儿的体重来判断产妇属于高危的人群,是不是也是从这方面考虑,可能在孕产期营养摄取过剩容易导致糖尿病?
[纪立农]巨大儿的发生往往和孕妇的高血糖有关系。
[主持人]营养过剩必然会导致血糖升高?
[纪立农]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一个孕妇年龄比较大,怀孕的时候年龄超过30岁,她有糖尿病家族史,本身也属于超重和肥胖的,出现血糖高的机会就明显增加。再加上不合理的饮食,传统上一个女性怀孕大家都愿意给她加强营养,怀孕为了保胎或者是小心翼翼体力活动又减少,在这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血糖增高。而血糖增高是引起巨大胎儿的最主要原因。
[主持人]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纪立农]刚才两位王教授都谈到了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卒中方面的重要性。实际上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任何的治疗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如果这个做的好治疗就变得比较容易,也容易维持长期的疗效。但是如果在饮食控制和体力活动上做的不好的话,药物疗效也会大打折扣,首先是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适当的体力活动。很多患者在这样的治疗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血糖控制。在这个基础上血糖控制如果不满意的话就采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治疗,采用目前的药物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得到满意的血糖控制,但是这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主持人]糖尿病患者的合理膳食,饮食控制是特别重要的,在这些疾病当中都有这种切身的感受,身边很多糖尿病患者甚至不能吃水果?可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纪立农]我们指合理是合理搭配。像高血压的情况是一样的,比如应该吃清淡,不要过多摄入油脂类。另外糖尿病患者还要适当的减少纯糖类或非常甜的食物摄入,但是水果基本上是可以吃的。在血糖控制比较好的情况下适当的增加水果的摄入,比如在两餐之间加一些水果,一方面可以增加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的摄入。另外水果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本身对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水果不是禁食的,而是可以适当的摄入。
[主持人]都说糖尿病的并发症是非常可怕的,究竟可怕在什么地方呢?
[纪立农]糖尿病的并发症按照影响的部位,可以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小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中风或卒中,就是头颅的血管或血管破裂出血,或者血管堵塞出现脑猝死。还有血管狭窄、堵死了导致心肌受损。糖尿病病人更容易发生外周血管病变,主要是下肢的动脉狭窄闭塞,导致提供下肢的血液减少或断流。很多老百姓所说的脉管炎,实际上是糖尿病引起的外周血管病变。我们称为的小血管并发症,比如说糖尿病时间长了之后出现失明的机会多,影响到相当于传统照相机底片感光的视网膜,它被破坏了,视力会下降甚至失明。甚至糖尿病引起肾脏损伤,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肾功能不全,或者肾功能衰竭,需要用透析或换肾的方法才能维持生命。另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神经病变,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是出现了神经病变之后导致的糖尿病足,严重的糖尿病足可以导致截肢。我们的足部出现的溃疡、坏死,如果不能够治好的话,为了防止蔓延到全身只能把下肢截掉。这往往和血脂的紊乱、高血压交织在一起,有高血压的人出现中风、心梗、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肾功能衰竭、失明的危险性都增加了。
[主持人]如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在国际上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
[纪立农]刚才王拥军院长已经提到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在美国很早以前就可以看到通过对血压的控制,可以看到卒中风险逐渐下降。看到糖尿病风险的并发症的下降比较晚,最近在美国做了一个十年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数据库,发现从1995年糖尿病所导致的心梗、中风、截肢、肾功能不全就已经开始下降了,到2010年左右的时候比起十年以前这些风险的下降都超过了50%。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还是在进一步升高,但是目前已经有了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方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主持人]网友李嘉怡问,我听说在糖尿病前期可以通过吃中药控制病情并治愈,是真的吗?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就要终身服药?我爱人38岁血糖高三年多了,还能治愈吗?
[纪立农]刚才在介绍糖尿病患病率的时候,实际上还应该提到在我们国家糖尿病前期,像王增武介绍的高血压前期,没有到高血压标准,比如在130/85,超过130/85,但是没有到140/90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人,大概是1.3亿的患者,糖尿病前期发病率可以达到15%。现在已经有很明确的证据显示,在这样的人群中,通过临床研究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且可以长期改善心脑血管病变。目前有个别研究显示可以减少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的转换,但是这样的研究还是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即使有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糖尿病进展的药物,但是目前的指南上还是不建议采用药物来预防糖尿病。因为有些西药也有类似的,目前无论从指南上还是从专家的共识上,都不建议采用药物来预防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目前唯一有效、安全,并且长期抑制的方法就是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和控制体重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得了糖尿病,现在很难被根治,或者现在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方法。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坚持治疗,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治疗或者是通过饮食运动就可以控制住,或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口服药或注射药物的治疗。得了糖尿病一定要认真治疗,不要现在去幻想糖尿病可以根治,然后去找各种各样根治的方法,往往这些方法都是虚假宣传。如果相信了这些方法去追求根治,往往会耽误治疗会导致更严重的不健康的结局。我们还是比较认真的劝各位网友,不要听信在一些媒体上的虚假宣传,也就是根治糖尿病的的药物或方法。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到目前在全世界都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现在也不要找这些方法,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找专业医生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的方法控制糖尿病,如果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这是我想表达的观点。
[主持人]胰岛素需要一直注射吗?
[纪立农]用胰岛素治疗阶段是糖尿病比较晚的阶段,口服药控制血糖不够了,这时候身体产生胰岛素少了。如果按照这样的程序先是饮食控制、口服药,再用胰岛素,到了这个阶段胰岛素需要终身注射了,除非有更好的方法。身体已经没有控制能力了,就像王增武教授说的,我们用这些药物来帮忙。目的是为了维持正常的血压、血糖,减少高血压和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
我还是强调预防,无论是从高血压还是从糖尿病来讲,都需要生活方式的变化。像我和王教授岁数差不多,在我们当住院大夫的时候无论是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还是很低的。我们还没有退休,还没有过一代人,突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面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非常明显的增加,这跟人群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危险都可以减少。因为糖尿病、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或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我们把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好,不得糖尿病、高血压,发生卒中的几率就会明显下降。
我在我住的小区里面看到很多大概50岁左右的男性已经偏瘫,有些老年人偏瘫之后长期卧床不出门了,这些人有一定的体力愿意出来走,可以看到他就在画圈。走路的姿势是上面一个手拖另一个手,下面腿用画圈的方式往前走,这种人很多。这些人是年轻的时候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什么说要重视中年呢?因为中年人是劳动力,如果这些人出了问题不但是对国家在体力和脑力的贡献会减少。另外不但不能够给家庭出力,反而成为家庭的负担。尤其是年轻的网友,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你的健康不但是你个人的问题,还是国家的问题,还是你家庭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这个角度非常重视的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得高血压、糖尿病,也远离心脑血管病。
[王增武]针对高血压我强调几点,不要把高血压不当病,尽管不难受,但是它要命。因此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经常去检测血压,把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另外,我奉劝或提醒大家得了高血压并不可怕,现在有足够的药物和手段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如果能够科学的治疗,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尽享天伦之乐。第三,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不是说高血压是必得之病,只要有效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行为,也能有效预防高血压。一旦有了高血压,也要注意不要乱花钱,不要听信不真实、虚假的广告和治疗手段,而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把自己有效的钱花在刀刃上,使血压得到控制。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关于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的话题就先聊到这里,希望对广大的网友有所帮助。另外在这里也告诉大家,为了更广泛的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今年8月末下发了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与疾控部门密切协作,开展义诊、健康讲堂、知识竞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控意识。也请网友们关注并参与到社区的相关宣传活动中,以便于通过更多的渠道来了解相关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再次感谢三位专家接受我们的在线访谈,也感谢网友们的热情关注,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