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诚信面面观:契约的力量
瑞士:挑战诚信后果很严重 新西兰:诚信是高等教育重要内容
跟美国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信任和自觉无处不在。美国社会有重视契约的传统。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制度是美国人重诚信的一个原因。瑞士虽然是小国,但在全社会形成了诚实守信的传统,诚信也让瑞士社会每个成员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发展空间。在新西兰,诚信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一种习惯,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违反成本高昂的社会契约。
瑞士:诚信建设之路很漫长
瑞士虽然是小国,但在全社会形成了诚实守信的传统,佐以监督、追究与制裁机制,确保瑞士社会践行诚信,而诚信也让瑞士社会每个成员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发展空间。
1912年1月1日生效的《瑞士民法典》规定:“任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善意为之。”所谓善意,在瑞士人看来,要以诚实、有信用为基础。100多年来,民法典几经修改,但本规定未改动一字。在诚信建设的漫长过程中,这一规定发挥重要作用。
在瑞士,诚实守信已形成社会共识。同时,为维护诚信社会,有一套预防与监督机制。个人在求职、租房、创业、贷款时,需要提交政府有关机构出具的无犯罪记录、无违约及相关法律诉讼证明;申请信用卡,银行会要求申请者提供以往缴纳广播电视税、电话费的单据;海关人员对旅客随机抽查,查看是否违反海关规定从邻国超量购入肉类和酒精饮料。
瑞士人认为诚信关乎长远利益。例如,公交车查票员仅是随机抽查乘客购票情况,但乘客多自觉买票。他们的理念是,购票乘车是对公交系统正常运营的支持与保证。公交运营若受到逃票影响,到头来受损的是全体乘客的利益。
如果挑战诚信,瑞士不乏追究与制裁机制,并适用所有社会成员。
乘坐火车或公交车,无票或买短途票乘长途车,会收到高额罚单;若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乱停车阻碍他人出行,这些“小恶”累计到一定程度,会被邻居视为“没有信守保持良好居住秩序的约定”,有可能被房东扫地出门,再想租到房也困难重重;对收入达到缴税水平却未诚实履行纳税义务的公民,地方政府有权向社会公布他们的姓名。由此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可能遭企业辞退,贷不到款,甚至亲朋也对其冷眼相看。
患者在瑞士可先就医后付款,医院一个月后将账单寄到患者留下的地址,患者应在规定时间内付款。患者在规定时间内未付款,或使用假身份信息,将面临司法部门的传唤;如果外国人这样做,即使以后补上欠款和高额罚金,再想踏入瑞士及其他欧洲国家大门,也会难上加难。
在瑞士,人们将公众人物置于舆论显微镜下,对他们任何违背诚信的行为都持零容忍态度。2011年下半年,时任瑞士央行行长希尔德布兰德的妻子因涉嫌利用内部消息换汇获利,经媒体曝光,希尔德布兰德只得以辞职谢罪。
在瑞士,讲诚信,就能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可和发展空间。企业将守诚信视为与创新能力、市场营销力同样重要的竞争力。在只有几十人的钟表零件厂,工人们将零件打磨到极致,怕产品出现瑕疵而失去已有几十年合作关系的下游客户;不知道三聚氰胺为何物的农场主不辞辛劳地将奶牛带到海拔2000米的山上放养,让山下孩子放心喝牛奶长高变壮;瑞士机电设备、钟表、医药、巧克力和奶酪是全球消费者推崇信赖的产品,“瑞士制造”甚至成了高品质产品的标签,诚信功不可没。
瑞士人讲诚信,并非思想境界与道德操守一定高于他人,而是在市场经济经过充分发育后全社会形成的共识。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若能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就能减少监管与干预,提高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这将惠及社会每个成员。
诚信还是双向车道,并非只约束个人与企业,人民也同样要求政府讲诚信。政府将自己置于监督下,尽力履行对人民的诺言,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形成了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的局面。瑞士社会的总体平稳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平稳而坚实。
美国:法律是契约 失信亦常见
跟美国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信任和自觉无处不在。
记者一位朋友从网络上订购了一个价值2000多美元的名牌包,快递公司将包裹放到邻居的垃圾箱旁,被邻居不小心当空纸盒扔掉了。记者的这位朋友回家后遍寻不着,只好打电话告知网店未收到包裹。几天后,网店就寄来全额退款。
还有一位朋友刚从中国到纽约,进地铁站时刷卡,刷了两次都没有通过,他一着急就跳过栏杆进去了,没想到被便衣警察拦住,开了一张传票,要他到纽约大都会交通运输局法庭出庭。他当时吓坏了,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后来他按时出庭,如实解释了当时的情况,就被免于处罚。
还有一次,记者与一位美国朋友到公园散步。进门时售票窗口没人,就没买票。出来的时候,那位美国朋友特意开车绕到售票窗口前补票。
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法律法规细致严密,一旦违法,就会受到重罚,让人不敢心存侥幸。
例如,新泽西州的轻轨列车不设售票员,车上没有列车员,也不检票。记者多次看到,所有乘客上车前都自觉地在自动售票机前买票,有时还要排长队等候。原因很简单,这班列车采取的是抽查制度,一旦发现逃票,将处以罚款。有一个来自德国的新移民因为没买票就上了车,被抽查到之后接到一张74美元的罚单,而车票售价只有1.9美元。他未按时缴纳罚金,最后被拘留了一晚。
美国法官在审理民事纠纷时常常会说,“罚款的原则是要让人感觉到疼”,也就是说,要通过惩戒让人记住不可再犯。曾因交通违规或其他原因而受过罚的人,自然会吃一堑长一智,记住教训。
建立并不断完善信用制度是美国人重诚信的另一个原因。
美国人一出生就要向联邦政府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码,这个号码将跟随终身。学生查询考试成绩、申请学校、找工作、领工资甚至到银行开户、申请贷款、租房等都需要它。一个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人,无论是就业、经商或做其他事情,都比有信用污点的人要容易得多。
美国社会有重视契约的传统。17世纪初,早期殖民者在抵达美国前,在船上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以契约的形式规划了未来美国的蓝图。美国著名小说《飘》中有一段,说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商定圣诞节停火,大家都回家过节,过完节继续打仗。在美国人看来,“双方商定”就是一种契约,违反契约就是缺乏诚信或欺诈。
法律就是公众的契约。美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会接受关于诚信和法制的教育,懂得讲诚信、遵守公共契约才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美国所有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都有不同层次的审计和监督机制,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一旦被查出有欺诈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虽然美国从整体而言是法治国家,注重诚信,但大大小小的欺诈案也时有发生,许多美国人常常哀叹今不如昔。如何应对社会诚信和道德水平下降的问题,也令美国人忧心忡忡。
新西兰:诚信需要长期培养
在新西兰,诚信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一种习惯,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违反成本高昂的社会契约。当然,诚信形成需要长期培养。
新西兰境内多数超级市场均有自助结账系统,顾客可自行扫描购物车中商品的条码结账。水果蔬菜等散装商品,顾客可以自行在系统中选择相应价格称重结账。
对于这一系统,新西兰零售商威尔豪斯高级管理人员说,相关调查显示,没有证据表明使用自助结账系统后偷窃情况会增加。
与超市自助结账类似,新西兰许多加油站也都采用自助加油方式。顾客自行加油后,到柜台向收银员报出加油机号码进行缴费。这种方式推广已久,极少出现顾客“逃单”或有意错报加油机号码的行为。
另外,在新西兰的一些偏远地区,不少无人看守的水果蔬菜摊常年运转良好;新西兰超市中还有专门给穷人准备的“食品银行”,一般也不会出现顾客随意从中取食食品的情形。
诚信是一种社会习惯,其形成需要长期培养。新西兰不少大学针对学生推广严格的诚信教育,严格杜绝考试作弊及论文剽窃行为。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宁波介绍,学校每门课程的论文都要通过专门软件检查与已有文献的“重复率”。在一些要求严格的课程上,除专有名词外,连续5个词与其他论文重复并没有标明出处的,均属剽窃行为,必须重修课程。
在梅西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的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这些规定均被写入大学《学术诚信政策规定》《违反诚信制度的处理办法》等校规中。
除用惩罚手段进行约束外,梅西大学还采取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方式鼓励学生保持诚信。这些荣誉学位称号是校方在正常学位之外授予学生的一种奖励,是学生良好表现的证明。不过,一旦在校期间有诚信“污点”,无论成绩多好,都无法获得荣誉学位。
在一项针对新西兰大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反映,诚信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中学社会公知公德教育及大学的规定紧密相关。在一个成熟健全的诚信社会,“犯规”的代价极其高昂,也正是在这种体系之下,诚信人群的利益得到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在正常有序的轨道上运转。
2012年7月,新西兰移民局做出决定,将遣返多名中国留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在申请留学签证时涉嫌造假。当地移民和留学机构从业人员表示,这些学生今后如果想重返新西兰或前往其他西方国家留学将非常困难,因为信用受损记录会一直保留。 据新华社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