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颐:取消国企行政级别关键要拿掉附加待遇
8月26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讨论经营性国资管理。广州国企未来全部去行政化。国企领导高官有高管的现象在国企改革中引起广泛关注。广州市国资委副书记陈雄桥表示,过去有些国企有正局、副局、正处等级别。目前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已全部取消行政级别。但是去年新接管的企业还没完成改革,将来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去改变。至于去行政化的时间表,他仅用“抓紧推进”来回应。(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长期以来,国企领导,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经营层,多由政府任命,按照相应级别享受公务员待遇。绩效考核也与公务员基本一致。由于国企政企不分,国企领导层的价值取向难免较多地考虑行政级别、政绩评价等非市场层面因素。对国企改革发展形成掣肘。
客观地讲,国企沿用行政级别与行政管理体制,这一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现象,与社会转型期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国企行政化实质是一种身份管理体制。在用人和分配机制上,不仅国企领导享受官员待遇,国企职工也比照公务员管理,把待遇与人捆绑在一起,待遇随人走,由行政级别“说了算”。单位内部“论资排辈”,按身份血统论英雄。不管工作岗位与绩效的大小,一概以身份、职务、级别、用工的形式来决定职工的工作福利分配,国企衙门风气浓厚,不少国企领导既保留官员身份又拿着老总绩效工资,享受着官员、老总的双重待遇。在官场与企业界可进可退,俨然成了“两栖动物”。
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全部取消行政级别,国资委新接管企业去行政化也在“抓紧推进”。此举有利于焕发国企活力,规范国企老总与高管的身份定位,打破国企人的官本位思维,遏制国企腐败。如是改革举措值得肯定。在我看来,不仅地方国企要尽快去行政化,中央企业也要把市场的还给市场,给去行政化列出时间表,画出线路图。
换个角度看,相关部门出一纸通知,取消国企形式上的行政级别并不难。但是,在国企老总尚未实现由官员向职业经理人身份转变,国企老总仍由上级任命的情况下,要真正取消国企老总和高管的官员身份,打破其身份情结,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并不容易。国企用人制度如何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十分重要。取消国企行政级别,消除官本位思维,打破人浮于事的大锅饭分配体制,是重要的改革步骤。国企形式上去行政化相对容易,但是要拿掉国企行政级别的附加值比较困难。试想:如果官员到国企任职被取消官员身份以后,重回机关任职,又该如何确定行政级别呢?
在国企收入水平无法大幅提高,要让在身份、级别上处于不利地位的职工获得更高的报酬,必然会触动那部分占有身份、级别优势职工的既得利益,而且国企老总、高管在薪酬分配中往往享有话语权,虽说可以取消国企名义上的行政级别,但是国企领导层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不愿意自降待遇。因此,国企去行政化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改革过程,需要时间与智慧。
改革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难免会触犯部分人的利益。国企去行政化是一项理顺管理体制、摒弃不合理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改革,也会触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阵痛无法避免。显然不能为了照顾小圈子利益,忽视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我的观点是,国企去行政化不仅要取消形式上的国企行政级别与行政管理体制,还要下决心拿掉依附于行政级别的各种待遇。比如薪酬、住房、医疗、用车、通讯待遇,等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政府对国企去行政化作出周密的顶层制度设计。真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定酬,以绩效挂钩报酬,充分激活国企的发展活力。国资委等部门还要监督好国企内部利益分配自主权的合理使用。让国企领导薪资待遇与职务消费行为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与评判,避免国企只改表面上的行政级别,不改分配机制,“换汤不换药”,彻底改变国企老总在公众心目中拿天价薪酬、享受官员、老总双重待遇的不良印象,督促国企老总全身心融入市场,而不是官场、市场“两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