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1079个“四美”乡村成靓丽风景
点上精彩 线上美丽 面上干净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汤润清)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路宽了,乡村变美了。近年来,唐山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准发力,按照“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干净”的工作思路,建设了1079个“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有效开展,唐山市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每年下发《唐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唐山市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指导意见》以及美丽庭院、村庄硬化、村庄绿化、农村改厕等专项工作文件,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市级四大班子成员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每人每年分包一个重点村,每年市县两级派出400个工作队1200名队员入村帮扶。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唐山市坚持规划先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做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注重处理好“保基本”与“提档次”的关系,坚持表里结合。保基本,就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认真解决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做到“里子舒适”。同时,在规划中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确保文化传承不中断、特色风貌不走样、乡土气息不变味。提档次,就是在规划编制中把污水、垃圾、绿化、墙体美化等问题解决好,做到“面子好看”。
以净为底,实现乡村环境美。实施农村“两改一清一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清洁能源利用等专项行动,向千百年来群众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宣战。实施改厕攻坚战。2014年决定利用3年时间完成110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3.3亿元,按每座300元补助,县市区按1∶2配套,农民出工出劳,实现了“小厕所大革命”。典型示范、全民参与,400多万农民用上了干净卫生厕所,改厕率全省第一。开展以改造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为重点的“两改一清一拆”整治行动。各县市区共清杂物340万吨,清庭院7.8万户,拆违章建筑12万处。
以美为形,实现乡村生态美。根据村庄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村内主街道硬化,完善排水设施和路肩铺装,做好辅道、巷道和街景花园硬化。坚持村庄主街道亮化设施到位,路两侧墙体整饰一新,通过条条靓街,打造出美丽乡村的形状和形态。目前已完成街道硬化89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7万盏,墙体整饰63万平方米。同时在环村路旁、河边大力营造生态林,村内房前屋后、街道两侧实行立体多彩绿化。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村庄绿化1240个,绿化面积达627万平方米,实现了农村生态美。
以文为魂,实现精神美。唐山市把文化特色作为精髓,通过实施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行动,丰富村民中心内容,培育多种文化活动载体,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让村史馆、古树、古祠堂留住乡愁记忆,让老房子、老照片、老物件、传统表演方式,传承乡村文化,建设触摸到乡愁的美丽乡村。广泛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创建评选活动,以好家风带好民风,努力建设人美、家美、村美的美丽乡村。
以人为本,实现产业美。打造特色富民产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一批旅游、特色种养、特色工贸和家庭手工业产业村,实现富民产业与村庄建设良性互动。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业,盘活农村土地、山场等资源,为农村长久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已培育市级龙头农业企业3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3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29个。
建设美丽乡村,资金从哪里来?为破解这一难题,唐山市确定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积极筹措专款用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按年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2013年开始,两级财政共投入14.3亿元,社会投入4.7亿元,农民自筹资金1.5亿元,出工出劳累计60万个。同时整合农口及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有力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创新投融资平台,用好信贷资金。市县两级共建立投融资平台17个,将财政资金放大4倍,用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为创新机制,唐山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把园区内村庄率先建成美丽乡村;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聚集山区空间、产业、资源、生态各类资源,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建成一批富民产业项目,让山区变成聚宝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加强城区、景区周边村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旅游风情小镇。
为使美丽乡村建设持之以恒,唐山市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一方面出台《农村环境卫生月考评办法》,对各县市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实行月考评排名通报,并在新闻媒体公布。另一方面,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由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企业统一运作,确保美丽乡村环境保洁常态化。